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外科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节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越来越多地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治疗。但对于合并有髌股关节疼痛的病例,效果往往较差。自1996年8月~2002年6月,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16例,镜下同时行外侧支持带松解4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177;0.91)、步姿(3.92&;#177;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177;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临床价值。方法从1992年1月~2006年6月,对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压迫脊髓前方109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应用Armstrong钢板固定21例,Kaneda装置11例,Ventro-fix系统32例,MAC系统36例,Z-plate 2例,ATLP 7例。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9例,全瘫未恢复;其余100例不全瘫中,恢复至B级2例,C级23例,D级39例,E级36例。植骨平均3.5个月愈合。结论有指征的条件下,前路减压内固定是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性瘫痪(脑瘫)儿疾病静止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与健康儿童相比较。方法:对象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28例脑瘫儿(脑瘫组)及健康体检儿童15例(对照组),采取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①脑瘫组和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的阳性率基本相似61%(17/28),54%(15/28);47%(7/15),53%(8/15)。②脑瘫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16±10.52)ng/L,(30.05±2.52)ng/L,t=3.93,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7.37±11.84)ng/L,(21.98±3.75)ng/L,t=4.28,P<0.05。结论:脑瘫儿及正常儿童血清中均存在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疾病静止期测得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增高。脑瘫儿确实存在免疫调节机制紊乱,其细胞因子在脑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博  张新  方秀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204-206,F003
目的:从免疫病理学角度探讨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脱髓鞘的病理改变。方法:选择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者为观察对象。采集21例患者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切取的阈值低的L5及S1脊神经后根小束,对照组L5脊神经后根取自1例22岁男性外伤性死亡的新鲜尸检材料。经处理制成电镜切片,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腰骶段脊神经后根超微结构,并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对神经标本行多克隆抗体IgG、IgM、IgA、补体C3染色;以CD20、CD45RO、CD68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B、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应用HPIAS-10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分析IgG、C3阳性染色平均灰度值。结果:21例痉挛性脑性瘫痪及1例对照组脊神经后根标本均获检测,进入结果分析。①脊神经后根标本电镜观察结果: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表现为以雪旺细胞病变为主的各种脱髓鞘改变。在正常对照的周围神经中未见补体C3、IgG、IgM、IgA阳性染色。在病变的神经组织中,可见棕黄色阳性染色的IgG及补体C3主要吸附于神经外膜、束膜和纤维束之间,呈点状或颗粒状,部分IgG、补体C3免疫复合物沉积于髓鞘及束内血管壁周围,B、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在脑瘫脱髓鞘病变中未见表达,未见CD20 CD45RO、CD68标记的阳性染色细胞。②脱髓鞘病变中IgG及补体C3的表达:病变组织的总表达率补体C3为57.1%,IgG为61.9%,IgM为14.2%。③不同程度脱髓鞘病变中IgG及补体C3阳性染色平均灰度值:图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IgG阳性染色脱髓鞘轻度组平均灰度值与中度组无差异(146.6&;#177;0.9,146.9&;#177;2.9,τ=0.387,P&;gt;0.05),重度组明显低于轻度组与中度组(136.8&;#177;4.2,146.6&;#177;0.9,146.9&;#177;2.9,τ=2.45,1.97,P&;lt;0.05)。轻度、中度、重度3组的补体C3阳性染色平均灰度值组差异不显著(148.2&;#177;1.1,147.3&;#177;5.1,147.05&;#177;4.7,τ=0.29,0.12,0.89;P&;gt;0.05)。结论: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组织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显示,有髓神经纤维存在原发性脱髓鞘病变。病损以雪旺细胞为主,束膜内血管亦发生病变。脱髓鞘病变中体液免疫因素参与,IgG免疫复合物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并导致补体激活。可见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脱髓鞘的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常常疏于出院后康复管理,为此通过加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管理并进行效果分析,探讨其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1998-02/2002-04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47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出院患者,通过门诊随诊、家庭随诊和电话指导的方式进行系统管理。6个月后进行Lysholm评分、关节稳定性、肌力和活动度测定,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康复管理均在8个月以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8±2.2)分,KT-2000测定显示患侧和健侧松弛度<3mm,Cybex测定肌肉功能达到健侧80%以上。结论:加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管理,对保证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传统方法采用术中解剖标志定位,定位较模糊,且容易受患者个体差异及术者经验的影响。 目的:观察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2006-01/2009-12共施行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119例,对单开门术式进行了部分改进,行个体化椎管横径测量法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 结果与结论:共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JOA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 < 0.01)。末次随访时疗效分级,优57例,良43例,优良率89.3%。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 < 0.01)。仅有3例患者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为2.67%。提示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减压彻底,脊髓后移充分,手术方法简单规范,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和颈肩痛症状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18.
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一种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并可继发关节内主要结构损伤,严重影响关节功能。ACL损伤后自愈能力较差,移植重建是目前治疗ACL损伤的主要手段[1]。使用的移植物分三种: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Ⅱ度以上滑脱早期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从 1985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手术治疗腰椎Ⅱ度以上滑脱 4 0例。结果 随诊 6~ 72个月 ,平均 2 2个月。 4 0例中 34例症状完全消失 ,优良率 85 %。应用USS系统 10例 ,其中 7例Ⅱ度滑脱 ,3例Ⅲ度滑脱 ,全部解剖复位。结论 对腰椎Ⅱ度以上滑脱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满意。应用USS系统复位满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