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艾迪注射液联合TP化疗方案与单纯T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A组应用多西他赛(35mg/m^2第1,8天)加顺铂(25mg/m^2第1-3天)化疗同时加用艾迪注射液50ml(第1-10天),21d为1个周期,3个周期评价;B组单用多西他赛(35mg/m^2第1,8天)加顺铂(25mg/m^2第1-3天)化疗。结果:A组有效率53.3%(16/30),B组46.7%(14/30),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生活质量评分改善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TP方案联用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2.
癌性胸水的控制与否,对于肿瘤愈后影响较大,我们应用IL-2胸腔内注入治疗癌性购水,前瞻性的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IL-2胸腔内注入治疗癌性胸水56例,胸水的控制率在80.3%,与田口等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其机理可能为IL-2直接诱导活化NK以及LAK细胞、TIL细胞,它们直接杀伤胸膜表面的肿瘤细胞,并促使胸膜纤维化、胸膜粘连,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前瞻性观察和评估吉西他滨 (健择 )联合顺铂 3周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3周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 ,治疗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进行观察性研究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临床获益和显著临床缓解 (significantclinicalresponse ,SCR)。 结果 :入组患者 2 2 1例 ,其中 2 0 9例可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患者中位年龄 5 8岁 (2 9~ 79岁 ) ;男女比 :6 7.5 %∶32 .5 % ;Ⅳ与ⅢB期比 :5 2 .2 %∶4 7.8% ;KPS <80 :80与 10 0者比 :37.3%∶6 2 .7% ;腺癌与非腺癌比 :5 9.8%∶4 0 .2 % ;平均化疗周期数为 3周期。经治后患者平均KPS评分从基线时的 79.5 0上升至 90 (P <0 .0 0 1) ;疼痛、吸困难和咳嗽LCSS分数分别从 77,74和 6 3分别为 92 ,90和 86 (P <0 .0 0 1) ;临床获益率为 85 .2 % (95 %可信区间 :80 .3%~ 90 % ) ;SCR达 89.5 % (95 %可信区间 :85 .3%到 93.7% ) ;中位生存时间为 7.83个月 (95 %可信区间 :7.0 3~ 9.0 3个月 )。本方案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 ,18.7%患者出现粒性白细胞缺乏性相关感染 ,血小板减少症见于 10 .5 %的患者 ;仅 1例患者 (0 .4 8% )因化疗相关副反应而住院 ;致命性毒性见于 2例患者 (0 .96 % )。  相似文献   
64.
目的 :通过检测PCNA、P16及MMP 9在人参皂甙Rg3抗荷瘤小鼠淋巴道转移中的表达 ,探讨人参皂甙Rg3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P16及MMP 9在各实验组 (Rg3预防组、Rg3治疗组、Rg3+DDP合用组、DDP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 )的原发瘤及相应转移瘤 (淋巴结 )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应用人参皂甙Rg3组较未用药组 ,PCNA及MMP 9在原发瘤的表达减少 ,P16的表达增加 ,差异显著 (P <0 0 0 1) ;而在转移瘤中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人参皂甙Rg3抗淋巴道转移作用的机制与上调P16表达及下调PCNA和MMP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对 2 5例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与随机选取的 2 5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 ,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的 ηb、ηp、Fib、HCT、ESR等五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在近期疗效上 ,经抗凝、溶栓、祛聚集治疗 3天后 ,病情好转率为 6 0 %。病情加重或无变化的患者 ,立即给予化疗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者占 90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通过常规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时 ,应考虑有癌栓的可能 ,应果断给予化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分析CD133+表达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65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外周静脉血,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CD133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5-CD133+细胞百分数,另采集10例正常肝组织和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肝癌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为6.4%,外周血中CD45-CD133+细胞百分数为2.0%,正常肝组织和外周血中未见CD133阳性表达.差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阳性细胞含量与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完整性、病理组织分级、TNM分期显著相关(P值均<0.01).与肿瘤直径、AFP值无相关性(P值均0.05);CD133在癌纽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有相关性,二者挈正相关(r=0.36,P<0.01).结论 肝癌CD133+细胞数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检测肝癌组织和外周血的CD133表达对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阿米福汀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去甲长春花碱及顺铂(NP)方案化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患者于顺铂化疗前15min静脉滴注阿米福汀600mg/m^2,连用2d,同时予NP方案化疗;对照组35例予NP方案化疗。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34.3%(12/35),对照组有效率为31.4%(1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粒细胞减少(60.0%)和肾功能异常(5.7%)少于对照组(85.7%和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血小板减少、贫血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8.6%)高于对照组。结论阿米福汀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粒细胞减少和肾功能异常少见,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8.
朱青山  刘基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8):2828-2829,2833
目的 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蒽环类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多西他赛37.5mg/m^2静滴第1、8天;顺铂75.0mg/m^2静滴第1-3天分次给予。每3周为1周期,每周期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7例,有效率(CR+PR)52.5%。全组共化疗152周期,无化疗相关死亡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Ⅲ-Ⅳ度呕吐12.5%,Ⅲ-Ⅳ度腹泻5.0%,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17.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是治疗蒽环类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69.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各23例,分别给予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进行治疗,两组均一次性给药后连续观察28d骨痛变化情况。结果A组有效率为73.9%,其中显效率为21.7%(5/23),有效率为52.2%(12/23)。B组有效率为60.9%,其中显效率为13.0%(3/23),有效率为47.8%(11/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A组为(3.46±2.66)d,B组为(4.35±1.83)d,疗效维持时间分别为(28.40±2.35)d和(15.60±3.85)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5%和65.2%,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感样症状、一过性肌肉关节疼痛、恶心等,均为轻度,未做特殊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痛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疗效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较轻,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检测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骨转移患者及34例无骨转移的患者,利用ELISA方法测定uNTX水平.结果 骨转移组患者uNTX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1),多发转移组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1).结论 uNTX检测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