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手术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方法对33例髋臼骨折患者的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进行分析。发现8例髋臼后壁骨折(均有髋关节后脱位引起),4例前柱骨折,4例髋臼前壁骨折,5例横行骨折,2例前柱伴后方半横行骨折,4例T型骨折,4例双柱骨折,2例后柱骨折。结果8例行髂腹沟入路,19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6例采用上述联合切口,术后复位按Judet评分,本组12例为解剖复位,21例复位满意,晚期有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关节功能按Matta评分法:优12例,良1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2%。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复杂的髋臼骨折能明确骨折移位、粉碎程度,能显示整个骨盆的轮廓及立体感,对髋臼骨折手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可能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拟为DHS的临床应用提出进一步建议。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再移位、内固定移位或断裂,考虑与手术有关的27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从骨折类型、髋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位置、术中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骼质量等方面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结果在发生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移位断裂、骨折再移位的27例病例中,Ⅰ型(顺转子间骨折)20例,其中Ⅱ度骨折占7.4%(2/27),Ⅲ度骨折占29.6%(8/27),Ⅳ度骨折占37.0%(10/27);Ⅱ型(反转子间骨折)7例,占25.9%(7/27);髋螺钉位置不良(尖顶距>25mm)占59.3%(16/27);复位不满意占59.3%(16/27);骨骼质量差(Singh指数<4)占44.4%(12/27)。结论病例选择不当、骨折复位不良、髋螺钉的位置不佳、骨骼质量不好等因素均可导致DHS的临床应用失败,术前全面地分析、术中精确地操作是保证DHS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自1 998~2 0 0 3年应用TSRH钩/棒系统经后路治疗脊柱胸段骨折1 1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1 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 7~5 1岁,平均30 5岁。损伤部位:T53例,T74例,T82例,T91例,T1 0 1例。2例合并伤椎上、下位椎体横突骨折,3例存在棘间韧带断裂。1 1例中有6例合并肢体骨折,其中1例合并骨盆骨折。损伤原因:车祸9例,高处坠落伤2例。根据Denis理论骨折分型:前柱损伤1例,前、中柱损伤4例,三柱损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 4d ,平均8 5d。1 1例均术前、术后行正侧位CR片、CT及术前MRI检查,测量脊柱后凸角(Cobb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导致"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总结中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26例"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病情无好转、症状加重、神经麻痹等效果不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前颈椎生理曲度、手术操作以及病程等方面分析可能造成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 26例患者中,病例选择不当占42.3%(11/26),手术操作引发占50.0%(13/26),其他原因占7.7%(2/26).结论 病例选择不当、脊髓减压不充分、手术操作遗留致压因素或直接损伤脊髓、患者病程等因素均可导致"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效果不佳,术前全面分析、术中精确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自Neuber在 1 893年完成了第 1例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取得满意的疗效后 ,到 2 0世纪初脂肪移植手术甚为流行。但随着 1 965年液态硅胶注射技术的问世 ,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的应用随之有所降温。然而 ,在硅胶注射的应用过程中 ,许多并发症被逐渐发现 ,因此人们又在移植材料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到 2 0世纪 80年代初 ,随着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 ,再次掀起了脂肪移植的热潮。因此 ,项技术操作简单 ,不需附加切口 ,不留瘢痕 ,组织相容性好 ,所以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其在具体临…  相似文献   
6.
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脂肪移植体大小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用不同大小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大片脂肪植入组,n=20)、B组(直径约为4—6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C组(直径约为2—4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D组(直径约为1—2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E组(空白对照组,n=20),在椎板切除造模同时,取手术动物的自体脂肪精确制成大小不同的脂肪株后,将其植入椎板缺损区。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各组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效果的比较结果为C组员优,B组次之,A组、D组差别不大。结论 用直径为2—4mm的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比用其他大小的自体脂肪效果更佳,从而为在临床上应用自体脂肪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时选用移植体的大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合并颅脑损伤的肢体骨折异常骨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对83例合并有颅脑损伤的肢体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认为:合并颅脑损伤的肢体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快,出现异常骨化现象。其原因与伴有颅脑损伤的肢体骨折患者骨折断端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以及颅脑损伤后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系列变化有关。提出在治疗肢体骨折过程中应允许骨折断端有一定的位移幅度,其中以轴向位移幅度控制在2mm为最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前脂肪细胞凝胶植入法预防腰椎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前脂肪细胞凝胶植入组)、B组(自体脂肪颗粒植入组)、C组(空白对照组),将A组动物先进行前脂肪细胞培养,待其脂肪细胞培养传代至适量后,制备各组大鼠的椎板缺损模型,A组取培养的单层脂肪细胞与生物蛋白胶制成混合物,B组取自体脂肪颗粒分别植入椎板缺损区,C组不植入任何物质,于术后8周行大体、光镜、电镜及MRI检查。结果:A组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效果良好,优于B组。结论:自体前脂肪细胞与生物蛋白胶制成的混合物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的形成与粘连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形成与粘连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用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 在4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植入组(A1组:20侧),单纯牛脱蛋白松质骨植入组(A2组,20例),自体骨植入组(B1组:20侧),空白对照(B2组:20侧)。在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2周时,A1组,B1组骨缺损均已完全修复,而A2组,B2组骨缺损未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A1组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均高于B1组,而术后8周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修复骨缺损,并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对 2 5例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与随机选取的 2 5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 ,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的 ηb、ηp、Fib、HCT、ESR等五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在近期疗效上 ,经抗凝、溶栓、祛聚集治疗 3天后 ,病情好转率为 6 0 %。病情加重或无变化的患者 ,立即给予化疗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者占 90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通过常规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时 ,应考虑有癌栓的可能 ,应果断给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