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35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4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82篇
内科学   16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23篇
综合类   677篇
预防医学   289篇
眼科学   107篇
药学   270篇
  1篇
中国医学   20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8 毫秒
91.
背景:热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放置食管金属支架后的食管癌患者,能否进行深部热疗尚不清楚。目的:实验拟观察射频深部热疗中金属支架对猪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4-10/2005-01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完成。材料:取普通肉猪13只,体质量35~40kg。记忆合金带膜食管支架,由常州市智业医疗仪器研究所提供。方法:采用SR-1000射频深部热疗机对放置金属支架的13只猪食管进行体外加热。在金属支架上缘上4cm、支架中心处、支架下缘处、支架下缘下2cm处和支架下缘下4cm处的食管黏膜处分别设置5个观察点。频率40.82MHz,极板25cm×25cm,功率500~700W;加热30min。主要观察指标:肉眼观察5个观察点食管黏膜的损伤情况,并取5个观察点处的食管黏膜作病理学检查。结果:纳入普通肉猪13只,实验过程1只猪死于麻醉,4只猪的测温线出现故障。8只猪进入结果分析。①8只猪40个观察点处的食管黏膜肉眼损伤程度为0~1级,经统计学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H=2.734,各观察点损伤程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55)。②显微镜下显示食管粘膜损伤程度为0~2级,经统计学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H=2.734,各观察点损伤程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55)。结论:在射频深部热疗中,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本身不引起明显的食管黏膜机械性损伤,亦不加重食管黏膜的热损伤,金属内支架置入后行射频深部热疗在近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室内传导阻滞的非缺血性致病因素。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45例。行心电图及生化检查,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各组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室内传导阻滞为因变量,以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血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T-1、血糖与室内传导阻滞成正相关(P〈0.05),CGRP与室内传导阻滞成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ET-1、血糖水平升高可促使冠心病患者发生室内传导阻滞,CGRP可能改善室内传导。  相似文献   
93.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腰方肌阻滞(QLB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在成人腹部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项RCTs,共1412例患者。与TAP组比较,QLB组术后8 h静息(MD=-0.29, 95%CI-0.52~-0.06,P0.05)及运动状态(MD=-0.47, 95%CI-0.80~-0.14,P0.05)和12h静息(MD=-0.30,95%CI-0.48~-0.13,P0.05)及运动状态(MD=-0.68, 95%CI-1.03~-0.33,P0.05)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QLB组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TAP组(RR=0.27, 95%CI 0.17~0.42,P0.05),同时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RR=0.37, 95%CI 0.24~0.56,P0.05; RR=0.29, 95%CI 0.14~0.57,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用于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经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PPV)治疗的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16-01-01/2019-01-01以眼内异物并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105眼,对患者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PPV的疗效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统计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105例中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多来自于乡镇。异物类型以金属常见,共计62眼(59.0%),主要由Ⅰ区进入眼内(78眼,74.3%)。术中异物取出率100%。术前BCVA≥0.1的患者17眼,BCVA<0.1者88眼;术后BCVA≥0.1患者43眼,BCVA<0.1患者62眼,术后BCVA较术前BCVA有提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较差的BCVA、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改善大多数眼内异物患者视力。术前较差的BCVA、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6.
尹利  李彪  曲超 《眼科新进展》2020,(5):411-414
目的对一种新式缝合固定技术即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安全性及力学参数进行分析。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其中A、B、C、D组右眼为实验眼,分别给予1针、2针、3针、4针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使用微型测力计测其拉力,比较各组间拉力的差异;E组右眼均给予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于术后1 d、7 d、14 d、30 d、45 d每次处死2只,取其巩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巩膜缝线处愈合状态。结果A、B、C、D四组拉力逐渐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且3针巩膜层间Z字缝合平均拉力(0.2423±0.0242)N,大于人工晶状体最大悬吊力(0.0583 N),足以稳固人工晶状体。E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 d缝线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术后7 d巩膜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术后14 d炎性细胞向缝线处聚集成簇,术后30 d炎性细胞仅局限于缝线处,术后45 d缝线周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几乎不见炎性细胞。结论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足以稳固晶状体;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提示,缝线在远期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7.
余茜  李晓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71-174
背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过程中需要特定的康复训练。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分辨学习能力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与健侧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材料:实验于2000—03/2002-02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雄性大鼠24只,将其随机分为脑梗死自由活动组(模型组)、脑梗死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正常组,每组8只。方法:①模型制备:康复组和模型组大鼠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正常组不做处理。②康复训练:4d后对康复组大鼠进行4周的滚笼训练器、网屏训练器、平衡训练器训练,模型组和正常组不进行训练。③学习记忆测试: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进行学习记忆行为学测试。Y-型谜官实验主要观察大鼠达到9/10正确反应(跑到暗臂)所需的训练次数;多功能条件反射箱实验主要观察大鼠在跳板上停留的时间(步入潜伏期)。④学习记忆测试完后采用细胞贴附式记录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单通道电流。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达到掌握迷宫结构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②各组大鼠步人潜伏期。③各组大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单通道电流特性。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分析。①康复组和正常组大鼠达到掌握标准所需次数分别为(68.02&;#177;11.67)次和(57.62&;#177;10.31)次,而模型组需要(107.07&;#177;16.32)次,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组和康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②康复组和正常组电击前步人潜伏期中位数分别为286.7s和298.4s,而模型组电击前步人潜伏期中位数仅为126.7s,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组和康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③康复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以35ps通道短开放为主,开放概率0.099&;#177;0.007。20pS短开放和长开放通道以及35pS短开放时间和概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模型组以20pS通道开放为主,20pS短开放和长开放两个时间常数明显短于康复组同类通道,35ps通道短开放概率为0.036&;#177;0.04,低于康复组俨〈0.05),无35pS长开放通道。结论: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是通过健侧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通道特性的改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颅脑损伤术中发生脑膨出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包括迟发性颅内血肿(28例),广泛严重性脑挫裂伤、急性脑肿胀(19例),晚期脑疝、血肿压迫时间过长、脑疝后脑梗死(4例),创伤性休克和术中低血压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4例).出院时按GOS评定预后:良好3例,中残5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4例.结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肿胀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明确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尽早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Twis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1~2012年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wist表达水平。结果:Twist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结论:Twis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等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观察心肺联合运动测试(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CPET)指导下不同强度四肢联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个体化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2020年7月—2021年7月,本院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低强度组(n=20)、中等强度组(n=20)、高强度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40%WRpeak(峰值功率)、60%WRpeak和80%WRpeak不同强度的四肢联动训练共12周,每周5天,每次时间40min。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通过CPET检测患者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WRpeak、峰值分钟通气量(VEpeak)、呼吸储备(BR)、峰值氧脉搏(VO2/HRpeak)指标变化,同时采用mMRC、BODE、COPD-QOL量表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O2peak、AT、WRpeak、VEpeak、BR、VO2/HRpeak指标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与对照组相比VO2peak、AT、WRpeak、VEpeak、BR、VO2/HRpeak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效果逐步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mMRC、BODE、COPD-QOL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与对照组相比mMRC、BODE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降低逐步显著,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组COPD-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升高逐渐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PET指导下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四肢联动训练效果明显,其中中等强度及高强度四肢联动训练在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肺通气,增强呼吸储备,减轻呼吸困难,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