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0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对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讨普拉克索的药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1966年~2009年3月),图书馆临床试验和专业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ACP Journal C1ub;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2008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2008年),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4.28软件系统评价,对普拉克索治疗PD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普拉克索组898例患者,安慰剂对照组8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Ⅱ部分评分相对基线的变化取加权均数差进行meta分析。普拉克索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差异(WMD=-2.35,95%CI[-2.92,-1.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PDRSⅢ评分相对基线的变化取加权均数差进行meta分析。普拉克索组和对照组之间...  相似文献   
32.
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PCSA)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60例择期腹部手术的病人,年龄28~63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术后镇痛给与0.04μg/kg·h舒芬太尼;B组(n=20):术后镇痛给与0.06μg/kg·h舒芬太尼;C组(n=20):术后镇痛给与0.08μg/kg·h舒芬太尼。手术结束前30min给与负荷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手术结束后于病人三角肌处埋针置管连接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4h、8h、16h、24h、48h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VAS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间VAS评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Ramsay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多于A组和B组(P〈0.05)。结论0.06μg/kg·h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对缺血性心肌病(ICM)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ICM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年龄45~64岁,体重52~73kg,NYHA分级Ⅲ或IV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4)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组(HTEB组,n=16).C组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HTEB组于T3.4或T4,5间隙行硬膜外阻滞,阻滞范围T1-5,每隔2 h硬膜外腔注射0.5%利多卡因3 ml,每日6次,夜间停止给药,并辅以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抽取静脉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HTEB组治疗后LVE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血浆NT-proBNP浓度降低(P<0,05),c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HTEB组治疗后LVE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血浆NT-proBNP浓度降低(P相似文献   
34.
我无比尊敬和无限怀念的导师郑方教授,2008年11月6日与世长辞,如今已经过去半年。每当临床和教学等工作结束,坐在书桌前,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每每浮现眼前,老人家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和严谨求实进行医疗和科研工作的许多实例,总是在脑海浮现。许多看似很小的事情却能够体现导师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在我们心里,老人家仍在同我们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奋斗。  相似文献   
35.
相同浓度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评价相同浓度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49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罗比卡因组(Ⅰ组)31例,布比卡因组(Ⅱ组)18例,分别用0.375%罗比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10 ml阻滞颈浅丛神经,用0.25%罗比卡因和0.25%布比卡因10 ml阻滞其深丛.记录麻醉效果及所产生的并发症,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的5 min(T2)、10 min(T3)、15 min(T4)、30 min(T5)及手术结束(T6)时的HR、SBP、DBP、MAP、SpO2、RR、Mv、VT.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产生的并发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罗比卡因对抬头肌力的影响显著弱于布比卡因(P<0.01).两组HR麻醉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SBP、DBP、MAP在T1~T5时有显著升高(P<0.05),在T6时与T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T0比较,两组SpO2、RR、Mv和VT在各时间点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375%罗比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用于颈浅丛神经阻滞,0.25%罗比卡因和0.25%布比卡因用于颈深丛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罗比卡因由于运动神经阻滞较弱,更适于颈神经丛阻滞.  相似文献   
36.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二次打击"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创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当机体受到创伤、烧伤、大失血后,若继发感染、肠道细菌移位常常可以引起SIRS,从而导致急性肺损伤(Au)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异常在ALI/ARDS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肺内毒素(LPS)感染“二次打击”致大鼠ALI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两种重组血红蛋白及清蛋白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由股动脉抽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保持平均动脉压(MAP)40 mm Hg45 min。休克后对照组输入人体清蛋白(HSA),其他两组分别输入重组血红蛋白rHb 1.1和rHb 2.0。测定休克前后不同时间点MAP、肠系膜上动脉血流、股动脉血气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气值。结果 rHb 1.1输入后30rainMAP显著高于休克前(P<0.01)和其他两组(P<0.05);在休克后各时间点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接近休克前水平,但显著低于rHb2.0和HSA组(P<0.01)。重组血红蛋白可恢复并维持MAP休克前水平60-90min,清蛋白只能维持30min。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气分析显示两种重组血红蛋白治疗效果相似,显著高于HSA组(P<0.05)。结论 重组血红蛋白治疗失血性休克效果优于清蛋白,rHb 2.0是较理想的血液替代品。  相似文献   
38.
缺血耐受性的研究,尤其是和脑损伤及脑保护相关的脑缺血耐受性研究在近年倍受关注。就目前使用的脑缺血耐受诱导方法如缺血预处理、化学药物应用和物理预处理、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在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低浓度异氟烷对肺感染大鼠气血屏障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40~300g,随机分为4组:盐水正常组(C组)、异氟烷正常组(Ⅰ组)、内毒素组(L组)和给内毒素后吸入异氟烷组(T组)。气管内注入内毒素(LPS,10mg/kg溶于0.5ml生理盐水)或等量生理盐水15min后,T组、I组吸入0.68%异氟烷2h后再机械通气2h;L组、C组单纯机械通气4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机械通气20min(T0)、气管内注入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15min(T1)、吸入异氟烷1h(T2)、2h(T3)、停止异氟烷吸入1h(T4)、2h(T5)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于T2、T3、T4时点进行气管内吸引,抽取气道内液体并计算其总重量,随后处死动物,测定肺湿/干重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浓度,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L组相比,T组在T2、T5时点动脉血氧分压升高(P<0.05),在T4、T5时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0.05);T组气道内液体总重量、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浓度均降低(P<0.05);T组肺脏病理改变减轻。虽然T组指标有改善,但尚未恢复到C组水平。结论吸入低浓度异氟烷对肺感染大鼠气血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40.
KR—Ⅱ呼吸机(南昌生产,喷射式)经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第二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临床试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用于麻醉、急救、复苏及气管镜检查效果良好。现将呼吸机的吸气期物理性能测定并通过改变模拟肺的不同参量测定呼吸机的流量、压力及通气量曲线改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