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9 毫秒
31.
脊柱节段血管阻断对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扎脊柱节段血管对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犬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只犬均结扎左侧T6~T9的节段血管。分别于造模后3个月和8个月急性失血法各处死一组动物,处死后立即取整段胸椎。T6,7至T8/9为实验区(结扎节段血管区),取结扎血管以上的T4/5椎间盘为病理检查中的对照区,T6/7为病理检查实验区;T7/8和F8/9椎间盘为生化分析的实验区,结扎血管以下的T11/12、T12/13椎间盘为生化分析的对照区。对对照区和实验区内椎间盘的形态和成分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椎间盘在3个月时胶原成分已有显著增加,而糖胺多糖成分显著降低;8个月组与3个月组无显著性区别。结论:在脊柱节段血管阻断后,椎间盘的周围血供减少,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可诱发或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观察双足直立诱导低褪黑素水平雌性C57BL/6j小鼠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为选择理想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低褪黑素水平C57BL/6j小鼠雌、雄各20只,分为低褪黑素雌性小鼠组(A组)、低褪黑素雄性小鼠组(B组),另选C3He/ej雄性小鼠20只作为对照组(C组)。将三组小鼠均于3周龄时施行双上肢截肢合并鼠尾切除术建立双足直立小鼠模型,然后进行直立体态诱导。术后4个月,采用X线片评估三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情况,比较三组间脊柱侧凸发生率和侧凸严重程度。结果:三组小鼠建模后经直立体态诱导均可长时间保持直立体态。A组19只发生脊柱侧凸,侧凸小鼠Cobb角17°~36°,平均24.6°±6.0°;B组16只发生脊柱侧凸,侧凸小鼠Cobb角13°~31°,平均20.8°±4.3°;C组9只发生脊柱侧凸,侧凸小鼠Cobb角13°~23°,平均18.3°±2.7°。A、B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χ2=11.904,P=0.005;χ2=5.2267,P=0.023),A、B两组脊柱侧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脊柱侧凸Cobb角明显高于B组(t=2.096,P=0.044)和C组(t=3.646,P=0.001);B组与C组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雌性低褪黑素双足直立小鼠脊柱侧凸发生率高,脊柱侧凸更严重,可以较好模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33.
全脊椎截骨或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前已成为国内矫治顶椎位于中胸段、胸腰段和上腰段严重侧后凸畸形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术式的定义较混乱,手术不够规范,适应证不明确,疗效评估不统一,特别是对并发症的报道更少。本期邀请了对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有经验的专家就全脊椎截骨或全脊椎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处理策略等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被应用于矫正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此技术具有单一人路和矫正率高的优点.然而,部分截骨矫形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仍不可避免.Shimode报告7例2年以上随访结果,术前脊柱后凸平均105.4°,术后后凸平均48.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2.9%.海涌报告26例,术前后凸平均106°,术后后凸平均52.3°,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1.6%.国内外文献均显示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在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仍有可能残留较大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基于商业智能开发护士长决策的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系统,为提升护理质量精细化管理提供工具。方法 从护士长的视角科学地选择其关注的质量指标,设计合适的维度、阈值、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数据获取、清洗、建模转化成价值信息,再运用视图呈现信息,提供给护士长做质量管理决策。结果 系统应用后,护士长登录系统人数平均月增长38%,登陆次数平均月增长29%;横断面调查显示,护士长对该系统的可用性、数据可靠性、系统支持力度、用户使用意向、用户总体满意度、净收益的评分均较高。结论 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可以为护士长科学管理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持,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其开展质量管理,推动护理质量管理从“制度管理”阶段进入到“数据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36.
富血小板血浆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可以克服外源性生长因子成分单一、来源有限、价格昂贵且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等不足。目的:观察富虹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区组设计,开放实验.于2004-09/2005—02在同济医学院医学实验公共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及传代方法提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较纯和生长状态较好的第3代细胞。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兔富血小板血浆。在完全培养基加入体积分数为0.2,0.1,0.05富血小板血浆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未加入富血小板血浆的完全培养基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②以MTT比色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结果:①加入富血小板血浆干预第2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较高的增殖活性,呈快速生长,曲线上升幅度大,细胞倍增时间最短,约30h。以体积分数为0.2富血小板血浆组明显。对照组细胞从第3天起呈快速生长,细胞倍增时间最长,约46h。②富缸小板血浆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在培养第3天细胞生长的剂量依赖不明显,培养第6天后较高剂量的富血小板血浆对细胞的增殖作用显著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使细胞产生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根据神经组织的粘弹性生物力学特性,探讨周围神经扩张延长后保留扩张囊对神经缺损修复后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将白兔麻醉后分离出坐骨神经的盆腔出口至膝关节段,将自行设计的组织扩张器的扩张囊置于该段神经下方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7d后开始经皮肤向注射壶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共16d,前4天2mL/d,后12天1mL/d。A组:左侧坐骨神经扩张延长完毕后第2天取出扩张器,并根据实际延长长度,切除同样长度神经段后进行断端缝合,为AL组;右侧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为AR组。B组:左侧坐骨神经于扩张延长完毕后第30天取出扩张器,根据实际延长长度,切除同样长度神经段后进行断端缝合,为BL组;右侧不做处理作为对照侧,为BR组。A组和B组均饲养60d。C组操作同A组,但神经缝合后饲养88d,左右侧分别为CL组和CR组。按设计时间观察神经的组织学电脑图像并检测神经电生理指标和胫前肌重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白兔为24只,各组对照侧无比较意义。①电脑图像分析结果:BL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AL组[(41&;#177;5.70,31&;#177;5.10)根,(q=3.380,P〈0.05)];BL组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明显高于CL组[(2.83&;#177;0.38,2.04&;#177;0.24)cm^2(q=3.147,P〈0.05)].②电生理检测指标比较:BL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AL组[(20.68&;#177;2.01,15.19&;#177;1.76)m/s,(q=3.487,P〈0.01)];BL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高于CL组(4.61&;#177;0.61,1.95&;#177;0.37)mV,(q=3.295,P〈0.05)]。③胫前肌湿重比较:BL组高于AL组和CL组[(5.44&;#177;0.36,4.12&;#177;0.37,4.18&;#177;0.28)g,q=2.987和5.276,P〈0.01]。结论:用组织扩张器延长的神经可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可提高神经的再生能力并对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功能都有明显恢复,保留扩张囊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38.
颈肋综合征患者臂丛神经功能分析及其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知非  陈晖  骆东山  熊进  施鸿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78-7979,i003
目的:探讨颈肋综合征的局部病理改变及对相应支配区运动、感觉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0-01/2003-1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颈肋综合征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X射线片表现、手术探查所见和手术方法,并根据Roos的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优、良、可、差4级评定。结果:术中探查见颈肋、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均有病理改变。在1例全臂丛受压型,颈5,6神经根前后紧贴前、中斜角肌,并有纤维索带从其表面横跨。手术疗效优4例,良5例,可2例。结论:臂丛下干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是颈肋综合征主要和早期的特征表现。颈肋可分为横突增长、不完整颈肋、完整颈肋和其他形态等4种。临床发现颈肋综合征的局部病理改变包括颈肋、斜角肌的异常和对臂丛神经的卡压。需要和尺神经卡压症相鉴别。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吻合足背血管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应用吻合足背血管进行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7月-2009年1月.对35例足踝及小腿部组织缺损病例行吻合足背血管的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并对其行临床总结.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5~50岁,平均35.5岁.其中端侧吻合8例,端端吻合27例;足背血管游离平面在踝关节平面以下26例,在小腿下端9例,血管游离平面最高不超过小腿中下1/3.临床应用髂骨皮瓣8例,股前外侧皮瓣27例;创面位于足部18例,踝关节平面7例,小腿中下段5例,中上段5例.结果 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成活率达100%.其中1例发生血管危象,重新吻合血管后成活.足远端无血供障碍,未发生小腿前群肌缺血坏死表现.结论 应用吻合足背血管进行游离组织瓣移植是修复足踝及小腿部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40.
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脊柱侧凸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功建立了鸡、鼠、兔、羊等多种动物的脊柱侧凸模型。其建模方式,经历了从复杂的松果体切除术,到简单的利用脊柱内、外拴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