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背景:既往后踝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过程中采用的传统X射线透视观察法,内踝脱位法及外踝截骨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意之处。直视观察法可从另一种途径提供观察隐蔽的后踝。 目的:观察在后踝骨折切开复位螺钉置入过程中直视观察法与X射线透视法的优劣。 方法:选择2006-01/12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26例,按照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分为2组,每组13例。X射线透视组采用传统X射线透视法观察后踝骨折复位固定情况,直视组组采用直视法。 结果与结论:直视组随访时间17~29个月,平均23个月;X射线透视组17~28个月,平均22.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后踝关节面复位良好。直视组后踝复位及固定时间平均(8.08±1.55) min;X射线透视组平均(20.15±4.22)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直视组平均术中后踝X射线透视1次;X射线透视组为3~8次,平均(5.38±1.76)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直视组和X射线透视组AOFAS评分均为86~100分,平均96分,其中优各11例,良各2例。提示直视法观察后踝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优于传统X射线透视法。  相似文献   
102.
背景:海藻酸有相对温和的凝胶条件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工程.目的:采用海藻酸钠凝胶复合异种骨的方法,构建骨组织工程载体,观察载体中细胞的生物性能及体内成骨能力.方法:取2只2周龄新西兰兔的骨髓,以1 ×10~(-8)mol/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诱导后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1%海藻酸钠凝胶中,培养4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凝胶中细胞形态.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海藻酸钠的DMEM凝胶组,分别培养7 d后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取24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于两侧股部肌袋中分别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牛松质骨复合体作为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牛松质骨复合体作为对照组.术后2,4周后组织学观察复合体成骨情况,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成骨或软骨的面积百分比.结果与结论:海藻酸钠凝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饱满,细胞悬浮于凝胶中,可见细胞分裂和核分裂相.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海藻酸钠的DMEM凝胶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裂增殖正常,伸出多种形态的突起,胞核大,核仁清晰.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海藻酸钠的DMEM凝胶组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海藻酸钠凝胶均匀地复合于牛松质骨微孔中,不同平面均有细胞生长.动物实验显示术后2,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骨或软骨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以海藻酸钠凝胶,牛松质骨构建骨组织工程载体,合乎组织工程载体的超结构原理,能最大限度地承载细胞,生物性能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表型及相关的生物性能无不良影响,在体内成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3.
背景:关于Pilon骨折的处理是目前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但至今仍无权威性的临床指导.目前对软组织的重视和保护已为大家共识,而最近的主导治疗策略基本分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两种思路.大量回顾性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策略的有效性,但是证据等级都比较低.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仍无结论.目的:收集关于B、C型Pilon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找出不同术式的利弊差异.方法:通过数掘库检索及手工查找有关Pilon骨折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疗效分析的文章,检索词为"tibia fractures,surgery,therapy,pilon",要求文献发表时间为1977/2008,选取软组织感染率、骨髓炎发生率、骨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率、关节融合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以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森林图显示的分析特征和结果.结果与结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的软组织感染风险较外固定并有限内固定组低,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为Pilon骨折提供更加可靠的复位准确性和稳定性,理论上对于保证骨折在正确解部位置上愈合有较为确切的优势.Meta分析的结果仅得到了与此推论相近似的结果,但是没有表现出统计学证据.而两种治疗方案的深部感染风险、骨折不愈合及关节融合的发生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4.
手指的屈肌腱鞘管区(Ⅱ区)也称之为鞘管区,受伤的机率最高,由于解剖学,肌腱营养学的特点,修复结果一直不理想。被人们称之为“无人区”(no-man-land)。其关键问题是该区鞘管的滑车作用与鞘内的肌腱营养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肌腱损伤后愈合并致肌腱粘连从而使修复手术失败。以往的修复鞘管与肌腱缺损的技术为一期修复肌腱损伤;二期做肌腱滑车重建;三期做肌腱松解。多次手术也  相似文献   
105.
骨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折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心理学和骨科界的关注[1].在国外,有关骨折创伤后的抑郁、焦虑的研究文章较多,而国内的研究文章较少,仅有一些零散的报道.我们对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体外冲击波治疗以其安全无创的临床优势在骨科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治疗手段普遍存在的主观经验决策和手动长时操作等问题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智能技术已经开始进入骨科冲击波治疗领域,并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计算机导航、机器学习和机器人三类智能技术在骨科冲击波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特点,表明:现阶段,计算机导航可以有效辅助医生完成冲击波探头的准确定位,机器学习方法能够辅助实现冲击波治疗能量参数的自动预测;机器人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潜在临床效能,尤其是能够大幅降低医师操作强度;三类技术分别从“眼”“脑”“手”的角度,为提升骨科冲击波治疗智能化水平提供全面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临床治疗机制与量效关系、方案规划智能化与临床适宜性、治疗操作自动化与机器人辅助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7.
108.
Ⅱ型胶原C端肽是目前骨性关节炎软骨降解指标的研究热门,很多临床研究证实它在定量评估骨性关节炎病人的软骨降解,监测药物对软骨降解的治疗效果,预测关节炎病人病情发展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该文对Ⅱ型胶原C端肽的特点、研究测定方法、目前的应用情况及今后的发展动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9.
老年转子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老年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提高老年转子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 手术治疗老年转子部骨折58例,平均69岁,96%合并内科疾患,进行了围手术期治疗:应用外固定架固定9例,股骨重建钉固定12例,动力髋螺钉固定37例。结果 无1例发生骨折愈合前死亡,功能优良率外固定架治疗组88.9%,股骨重建钉治疗组100%,髋动力螺钉治疗组94.6%。结论 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老年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的安全保障;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及骨折类型选择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0.
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组28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9例应用克氏针固定,4例因骨缺损较严重同时植骨。结果 随访时间3—22个月,按改良的Mcbride评分标准,远期疗效优良者25例,优良率89.28%。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较困难,并因石膏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而常发生再移位。这类骨折应尽早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配合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远期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短缩程度和关节解剖复位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