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对小样本量骨结核临床分离菌株基因型的特点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引起骨结核与肺结核的病原菌在基因型方面有无差异,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Spoligotyping)和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分型法对骨结核与肺结核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型,从而确定每株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型。结果 Spoligotyping分型方法确定了在14株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中有9株为Beijing基因型,2株为T2基因型,另外3株分别为MANU2型、Haaslem3型以及未知型,VNTR可将14株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完全区分为14个基因型。而对于14株骨结核临床分离菌株来说,Spoligotyping和VNTR两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均显示其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结论骨结核与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基因型差异巨大。特定型别(Spoligotyping:777777777777771,VNTR:013582202252)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骨结核流行菌株中占据主要地位,较之其他型别更易引起骨组织的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Gamma钉用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9例,53例患者以PFNA钉治疗,另46例患者以Gamma钉治疗。结果PFNA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Gamma组,PFN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Gamma组,P均〈0.05;二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方法可靠、疗效显著,虽均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但PFNA固定创伤小、出血量更少,同时并发症较少,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是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西医学史上看,原来外科医生的地位一直是比较低的,直到16世纪法国外科医生A.Pare凭借对外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才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外科医生的地位有所提高。到了18世纪,外科医生逐渐摆脱了比内科医生低下的地位,而这一时期法国外科学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F.G.de la Peyronin(1678- 1747)是法国著名外科医生,擅长肠疝修补术和肠外伤修复术,1731年他参与创建了法国皇家外科学会。J.B.Baseilhac是膀胱结石刀的发明人,他不顾舆论的反对,做了上千例用膀胱结石刀取石手术,他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上测量C2~C7椎体中横断面的C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获得L1~L4总的骨密度T值。在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颈椎前路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定义术后3个月较术后2d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丢失的平均值≥2mm为内置物发生沉降。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腰椎骨密度T值与C2~C7椎体CT均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与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数值、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与沉降的关联。以沉降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结果:术后3个月明确发生沉降122例,未发生沉降184例,沉降发生率为39.9%。C2~C7椎体CT均值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01),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有显著相关性(r=-0.170,P=0.003),呈负相关。但腰椎骨密度T值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605)。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值与C2~C7椎体CT均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6),与腰椎骨密度T值无显著相关性(P=0.27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C2~C7椎体CT均值有显著相关性(P=0.035), CT值每升高1HU,沉降风险降低0.4%(OR=0.996,95%CI:0.992~1.000);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腰椎骨密度T值的无显著相关性(P=0.098)。以沉降为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562,ROC曲线上最佳C2~C7椎体CT均值为273HU。结论: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时颈椎椎体CT值要优于腰椎骨密度T值,术前较高的颈椎椎体CT值患者术后发生内置物沉降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905-1908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5年8月,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辅助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12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19~47岁,平均30.40岁;左侧3例,右侧9例。桡骨头骨折Mason分类:Ⅱ型7例,Ⅲ型5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类:I型2例,Ⅱ型6例,Ⅲ型4例。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13个月(平均9.5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平均为128°(119°~142°)和138°(127°~148°);MEPS评分为87~100分,平均96分,其中11例评定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无一例发生肘关节不稳定,均未出现异位骨化及关节僵硬。[结论]有限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可重建肘关节骨性结构,恢复其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肘关节功能丢失。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由于交通和建筑施工现场发生高能量损伤逐渐增多,小腿是外伤好发部位之一,因其筋膜厚韧,缺乏弹性,有双骨和骨间膜,使筋膜室的容积难以增加,故易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群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Ⅱ或Inter TAN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6~18个月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手术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58例(50. 43%),手术失败14例(12. 17%)。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贫血、术前合并症、术后功能锻炼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抗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与患者年龄、BMI、贫血、术前合并症、术后功能锻炼有关;手术失败与患者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9.
何磊  周非非  李舒扬  董骐源  李彤  张有余  邹达  李危石  孙宇 《骨科》2019,10(4):293-296,302
目的 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前骨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专业组接受颈椎手术治疗的939例颈椎退行性疾病病人,其中男484例,女455例,平均年龄为59岁。在PACS系统上测量C2~C7椎体中横断面的C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获得L1~L4总的骨密度T值。分析C2~C7椎体CT值的变化规律、颈椎椎体CT值与L1~L4总的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并分别计算-2.5<T值<-1、T值≤-2.5时,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结果 C2~C7椎体的CT值分别为(363.43±92.52) HU、(340.44±80.73) HU、(338.37±86.92) HU、(333.43±87.49) HU、(289.98±76.60) HU、(259.43±62.59) HU,依次递减;C2~C7椎体CT值为(322.52±89.27) HU。L1~L4总的骨密度T值平均值为-0.73。C2~C7椎体的CT值与L1~L4总的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487,P<0.001)。-2.5<T值<-1时,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为327 HU,采用该临界值筛查骨质减少的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59.8%。T值≤-2.5时,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为269 HU,采用该临界值筛查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63.8%,特异度为80.8%。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的颈椎CT值自C2至C7递减;颈椎椎体CT值与DXA检查的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有助于术前临床评估病人的骨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早期后路手术用于治疗颈椎过伸伤伴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椎过伸伤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术前行X线、MRI以及CT检查,并以早期后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30例患者神经功能为I~Ⅱ级,患者临床评分明显改善,一次骨融合率为97.2%(35/36);并发症发生率为13.7%。结论对颈椎过伸伤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早期后路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