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8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广义而言,软组织是指除皮肤表皮及附件、内脏、骨骼及淋巴结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来自间胚叶及神经外胚叶的各种组织,其体积约占机体50%。狭义而言,软组织仅指来自间胚叶的各种组织,而不包括神经外胚叶组织。而来源于上述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软组织肉瘤。软组织肿瘤正确的病理诊断是临床采取恰当治疗措施和预测病人预后的依据,然而由于其类型繁多、结构复杂,常常给病理诊断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为使临床医生对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诊断有更多的认识,本文介绍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72.
Xie D  Wu HX  Liu YD  Zeng SD  Lin 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1-15
目的 探讨染色体与微卫星稳定型(MACS型)结直肠癌(CRC)的染色体变异特征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学、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6例CRC患者组织的DNA倍性、微卫星不稳定性和DNA错配修复蛋白(hMSH2和hMLH1)表达进行了检测,筛选并确证MACS型CRC;进一步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方法,检测MACS型CRC的染色体变异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在156例CRC患者中,有41例(26%)既是二倍体/近二倍体DNA含量的肿瘤,又呈现稳定的DNA微卫星序列,且均呈hMSH,和hMSH2蛋白正常表达,确证为MACS型CRC。CGH检测结果显示,41例MACS型CRC患者染色体的总体平均变异(扩增和缺失)数目为9.6;染色体DNA扩增频率≥10%的位点依次出现于:20q(68%)、13q(56%)、7q(49%)、13P(39%)、20P(37%)、8q(30%)、1q(22%)、11q(15%)、16q(12%)、2P,4q和10q(10%);染色体DNA缺失频率≥10%的位点依次为:18q(63%)、8P(51%)、17P(37%)、1P(30%)、3P(26%)、4P、13q和14(15%)、21q和xp(10%);在Dukes’C/D期的CRC中,分别有79%和82%的肿瘤出现染色体20q扩增和18q缺失,变异率明显高于Dukes’A/B期的CRC(46%,P=0.038;21%,P=0.0009)。结论 MACS型CRC的染色体变异频数接近于染色体不稳定(CI)型CRC,但高于微卫星不稳定(MSI)型CRC;染色体8P的高频缺失可能是MACS型CRC不同于CI型和MSI型CRC相对独特的分子事件;染色体20q扩增和18q缺失是MACS型CRC中最为频发的染色体变异,并与该型CRC的恶性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可能在其恶性进展中担当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追踪观察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2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选择SD清洁级大鼠96只,按配对原则分为实验组48只,对照组48只;SD清洁级乳鼠20只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d处死,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用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7d有表达高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d有表达高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0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21d表达稍有增高,整个实验过程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较弱,表达高峰不明显。而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均有较弱表达,表达峰低平,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很弱,未见明显表达高峰。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表达具有时效性,且表达的定位细胞不同,表达的量有差别,提示骨折部位一氧化氮合酶的释放可能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意义。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759-3761
目的研究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8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定量病理技术进行检测诊断,并对患者进行手术病理检查。将定量病理技术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率为96.55%,与手术病理的1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癌细胞转移组细胞核最小和最大直径、细胞核周长、细胞和面积明显大于癌细胞无转移组,而DNA指数小于癌细胞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率高,且能有效诊断癌细胞转移情况,尤其是对腋淋巴结呈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肾脏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尤因肉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特点. 方法 肾尤因肉瘤患者1例,男,33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物3d.B超检查见左肾实质下部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其内血流信号丰富.CT检查示左肾下极类圆形肿块,5.1 cmu×4.7 cm大小,平扫中等密度,内见多个小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考虑为肾癌.行后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手术顺利.检索相关文献复习讨论. 结果 病理报告:左肾下极直径4.0 cm灰白色肿物,部分坏死,瘤细胞小圆形,较均匀一致,成片分布,胞界不清,胞质稀疏,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99(+),PAS(+),WT-1(-).病理诊断为肾尤因肉瘤.术后化疗:短周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每天1次,连续2d),长周期(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每天1次,连续6d),长短周期交替进行,共6个周期,周期间隔21 d.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肾尤因肉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生物学行为进展快,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放、化疗为主,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HCI类链相关蛋白A(MHC class I chain.relatedA,MICA)的表达,以及与核因子-KB(ntlclear factor-κB,NF—κB)和p53的相互关系,为研究膀胱癌组织中MICA蛋白的表达机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ICA、NF-κB和p53蛋白表达,对MICA、NF-κB和p53在正常膀胱黏膜、浸润和非浸润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ICA、NF—κB和p53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率分别为48.0%、85.3%和49.3%,均显著高于正常膀胱黏膜(P〈0.05)。MICA蛋白在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低于非浸润性膀胱癌(P〈0.05)。(2)膀胱癌组织中MICA与NF-κB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56,P=0.027),而MICA和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3,P=0.047)。结论膀胱癌中MICA蛋白常表达上调,可作为膀胱癌的肿瘤相关抗原;NF-κB通路可能参与MICA的表达调控;p53通路可能不参与膀胱尿路上皮恶性转化过程中MICA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酪氨酸576(focal adhesion kinase tyrosine 576,FAK-pTyr576)磷酸化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心肌肥大发生与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和18月龄雄性SHR为SHR组,相同月龄Wistar-Kyoto(WKY)雄性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每个月龄段大鼠6只。乙醚麻醉,于胸骨剑突下肋骨侧缘剪开,取适量左心室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共聚焦显微镜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等方法,检测2组不同月龄大鼠心肌细胞中FAK-pTyr576的表达和定位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发现,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心室心肌细胞不同程度增大。WB检测结果显示:FAK-pTyr576的表达SHR组随大鼠月龄的增加而增强(P0.05),而WKY组不同月龄大鼠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KY组比较,SHR组6月龄、18月龄大鼠FAK-pTyr576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WKY组不同月龄大鼠心肌细胞FAKpTyr576的表达相似,无明显变化;而SHR组6月龄及18月龄大鼠出现了定位变化。结论 SHR的心肌细胞中存在FAK-pTyr576磷酸化,这可能是高血压致左心室失代偿肥大时心肌细胞黏着斑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及单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单核细胞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膜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即CD54)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比例升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组单核细胞比例最高;冠心病病人单核细胞表面ICAM-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病人(P〈0.05),并且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组ICAM-1的阳性率最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单核细胞比例及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的活化及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性增强,在冠心病的形成及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肉瘤在新辅助化疗前3 d内、化疗后术前3 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采用MR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ADC图,将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整个瘤体的ADC图导入基于Matlab的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ADC值分布直方图。将10例肿瘤按手术病理Huvos分级法分为组织学反应良好组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比较两组新辅助化疗前、后ADC直方图和平均ADC值的变化。结果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组织学反应良好组(6例)ADC直方图平均值右移,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4例)ADC直方图显示平均值右移不明显甚至左移;两组间平均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4)。结论 ADC直方图有助于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