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177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2008年11月,在第三届中华骨科学会(COA)大会的卫星会议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矾市的Brad LPenenberg教授介绍了在经皮辅助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 artl]roplasty,PArH)中应用大直径股骨头组配人工髋关节系统的经验,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该报告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92.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肿瘤.起源于骨的非骨性结缔组织.肿瘤的主要成分类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和呈圆形的基底细胞.本病为一种局部破坏性较大的肿瘤,病变具有局部侵袭、复发和转移倾向;好发于长骨骨端,依次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远端,扁骨中好发部位依次为骶骨、椎体、骨盆等部位.骨巨细胞瘤发生于骨盆髋臼且体积巨大者,较为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骨盆巨大恶性巨细胞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OP)及OP性骨折发病率不断增高,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OP治疗主要采取药物疗法(双磷酸盐、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激素等),但存在不少不良反应及安全问题。非药物治疗相对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有运动疗法、振动疗法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振动疗法的主要机制是依靠机械应力刺激骨形成,改善骨结构,从而提高骨强度和骨质量;物理治疗包括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脉冲超声等,研究显示能有效改善骨代谢,减少骨丢失,提高骨密度;但目前仍以动物实验研究报道居多,今后重点将是从动物实验研究转向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充气式止血带能提供良好术野及骨水泥-骨结合界面.然而,使用止血带会增加术中、术后发生致命性血栓栓塞的风险,引起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加重术后早期疼痛,并增加皮肤水疱形成及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不利于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还会影响术中对髌骨轨迹的判断,对降低术中、术后总失血量的作用也不明显.如何正确使用止血带仍值得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骨重塑主要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而进行,其中RANKL-RANK-OPG系统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耦联中起着关键作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对破骨细胞发展是必须的。近年发现,成骨细胞还可与破骨细胞直接通过ephrin-Eph途径双向促进骨形成。免疫细胞和骨细胞共同起源于骨髓,从起始、成熟到活化,存在着相互影响。免疫细胞和骨细胞间通过许多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调节骨代谢平衡,存在共同的骨代谢转录因子和信号转导途径。脂肪因子作为骨骼、免疫、脂肪系统的共同交叉机制,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进一步影响骨重塑方向。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骨免疫参予许多骨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免疫系统对骨代谢的重要调节作用,有助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科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996.
吻合血管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报道吻合血管的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从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分布、蒂长、管径等.临床设计切取小腿外侧区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与游离腓骨形成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肢体复合组织缺损共16例,皮瓣面积为6 cm×4cm~16cm×8 cm,骨缺损长度6~16 cm,移植腓骨长度8~20 cm.结果 腓动脉沿途平均发出5.3支穿支,其中40.6%为肌皮穿支、59.4%为隔皮穿支,分布在腓骨后缘3.1 cm范围内.平均直径1.1 mm,穿支间距4~8 cm,外踝后上方15~25 cm、4~7 cm范围内均可发现穿支血管.移植的16例复合腓骨穿支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22.3个月,移植的腓骨在术后3~5个月愈合,随时间延长及患者负重移植骨逐渐增粗.受区外形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腓动脉穿支数目及位置相对恒定,根据腓动脉皮穿支的发出位置,可设计复合腓骨穿支皮瓣,临床应用证明是修复肢体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97.
背景:近年来,与骨肉瘤耐药相关的基因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个基因或单个通路。而进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双通道同时阻断有可能逆转药物耐受机制。 目的:构建bcl-2和cyclin D1特异性siRNA慢病毒载体,拟将其转入骨肉瘤耐药细胞株,探讨对骨肉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T4DNA连接酶连接等方法,将bcl-2和cyclin D1基因分别插入慢病毒载体pSIH1-H1-copGFP shRNA Vector中,构建bcl-2和cyclin D1与pSIH1-H1-copGFP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pSIH1-H1-copGFP- bcl-2-siRNA和pSIH1-H1-copGFP-cyclinD1-siRNA)。构建成功后的慢病毒质粒系统和pPACK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过滤,浓缩病毒,利用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4对bcl-2和cyclin D1特异性siRNA与双酶切慢病毒载体pSIH1- H1-copGFP shRNA Vector连接成功。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并浓缩后滴度达1.14×104 ifu/μL,适合感染目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对bcl-2和cyclinD1基因的干扰效率最高分别达88%和87%。证实将siRNA技术应用于bcl-2和cyclin D1,能够构建出有效的bcl-2和cyclin D1特异性siRNA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99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由不同病因引起股骨头的血供障碍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多发生于30~50岁的青壮年,晚期常导致严重的骨性关节炎。由于其致残率高,治疗困难,已经成为骨科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目前,对于ANFH的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Urbaniak等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证实,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free vasculafized fibular grafting,FVFG)是目前治疗ANFH的最佳方法,有效率达80%以上。但由于该手术方法过于复杂,临床推广较为困难。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应用FVFG术治疗ANFH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植骨后,如何加速植骨区的成骨、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近5年来,我们针对FVFG术所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99.
血小板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体,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均可被激活。血小板在保持体内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影响伤口愈合和调节免疫等。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已解决外科领域越来越多的复杂创面问题,逐渐成为创面及损伤治疗的重要辅助疗法。该文将对近年来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锥度侵蚀是指股骨头颈锥度界面的磨损和腐蚀,是目前逐渐被认识的全髋关节置换失败原因之一。近来有不少的报道锥度侵蚀与金对金假体一样引起局部组织不良反应,可能生物力学和生物电化学因素有关,锥度设计,假体材料,股骨头直径等是导致锥度侵蚀的可能机制,并可促进其发生局部组织不良反应。诊断,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分析以及影像学检查,而治疗则关注翻修手术是否能够保留股骨颈锥度,以及避免锥度侵蚀适宜的股骨头材料。本文对人工髋关节股骨头颈交界锥度侵蚀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