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漏斗胸患儿行胸腔镜Nuss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漏斗胸患儿行胸腔镜Nuss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2月行择期漏斗胸Nuss纠治手术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龄18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7.5±3.5)岁;体重14~63 kg,平均体重为(25.2±10.8)kg.以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0μ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诱导,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呼吸机以压力控制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气道压力维持在18~20 cmH2O (1 cm H2O=0.098 kPa),呼吸频率15~20次/min;静脉滴注维库溴铵以维持肌松间吸入异氟烷以维持麻醉深度;置入胸腔镜后以4~6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持续输入CO2气流,使肺叶部分塌陷,以配合手术操作.术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呼吸功能等.结果 7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术后胸部X线片显示少量气胸,经穿刺抽气消失.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在Nuss手术中以4~6 mmHg压力输入CO2进行人工气胸,术中加强呼吸、循环管理,能较好地达到手术目的 ,且对患儿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2.
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低出生体重儿(LBWI)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体会,分析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例低体重先心病手术病儿,出生体重855~2 500g,平均(2 168.41±416.16)g;孕26.57~40.43周,平均(36.23±3.00)周。手术年龄1~86d,平均(28.90±25.14)d,手术时体重1 790~3000 g,平均(2465.95±319.17)g。8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14例为体外循环手术,常规改良超滤。结果5例病婴术毕延迟关胸。术后呼吸机支持,联合用药改善心功能。术后呼吸机使用5~1 080h;重症监护室滞留1~56 d;总住院12~85d。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12例,肺部感染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房性早搏1例,左膈运动障碍1例。术后住院死亡3例,病死率13.64%,死因均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单变量危险度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导管依赖型先心病、复杂畸形和深低温信循环是发生LCOS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LBWI先心病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减少因低氧血症和压力、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器官功能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应用决策树模型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复温后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1日至4月30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先心病手术患儿共711例为研究对象, 建立决策树模型预测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决策树模型显示:体外循环方案、术前营养评分、患儿体表面积均为先心病体外循环复温后患儿发生低体温的高危因素。决策树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准确性为86.45%, 敏感性为77.14%, 特异性为90.97%,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98~0.904)。结论决策树模型在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预测低体温的发生有较高的价值, 可从不同层面发现低体温发生的高危因素, 并为临床医护人员对高危患儿采取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围体外循环期的凝血功能。方法择期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发绀型先心病患儿60例,心功能Ⅰ级或Ⅱ级,按年龄分为3组:A组(年龄≤12月,n=25)、B组(12月〈年龄≤24月,n=17)和C组(24月〈年龄〈4岁,n=18)。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T2)时抽取中心静脉血,采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激活凝血时间(SonACT)、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PF)。结果与,T1时相比,T2时各组SonACT延长,A组和B组凝集速率,A组PF降低(P〈0.05);与A组相比,T1时B组和C组SonACT缩短,T1时C组PF降低(P〈0.05);与B组相比,T1时C组凝集速率降低(P〈0.05)。结论不同年龄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围体外循环期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反应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年龄5d~6岁,体重2.6~20.0 kg,随机均分为2组。处理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1.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5 mL/kg,60 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观察并记录呛咳发生的时间和次数,记录生命体征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处理组的呛咳发生率(55%)明显低于对照组(90%,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麻醉诱导期大剂量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评价布洛芬注射液对婴幼儿腭裂手术后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6例拟行腭裂修补术治疗的患儿,按照是否接受布洛芬注射液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3例。采用8%七氟醚合并8 L/min氧气吸入麻醉诱导,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肌松效果满意后插入气管导管。调节七氟醚浓度,维持麻醉深度在1~2 MAC值。麻醉诱导后,A组立即静脉泵注布洛芬10 mg/kg,B组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2组静脉泵注时间均设置为10 min。术毕停用七氟醚,符合拔管指征后拔出气管内导管,转运至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患儿手术时间、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记录患儿入PACU即刻(T0)、10 min(T1)、20 min(T2)、30 min(T3)的FLACC疼痛评分和PAED躁动评分,对重度疼痛患儿或严重躁动持续5 min的患儿,采用芬太尼1 μg/kg缓慢注射治疗,记录围术期不良事件。采用SAS 9.1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FLACC疼痛评分在T0、T1及T2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2组PAED躁动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4例患儿接受芬太尼治疗(18%),B组9例(43%)患儿接受芬太尼治疗,差异显著(P<0.05);B组1例患儿使用芬太尼治疗后出现SpO2<93%,持续吸氧后情况改善,未延长PACU留观时间。结论: 麻醉诱导后使用布洛芬注射液,不影响婴幼儿术毕自主呼吸恢复与拔管,可降低其PACU内疼痛与躁动水平,改善麻醉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法洛四联症矫正术患儿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患儿40例,性别不限,年龄9个月~5岁,体重7~21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 kg-1 ·h-1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毕和术后24h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TNF-α、IL-6的浓度.记录术中缺氧发作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D组术毕和术后24 h时血浆TNF-α、IL-6的浓度降低(P<0.05);术中缺氧发作发生率D组为0而C组达20%.结论 对于体外循环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患儿,术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1 ·h-1可产生一定的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9.
背景 氯胺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静脉麻醉药,尤其在小儿麻醉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由于此药的一些副作用限制了它的运用,曾淡出临床医生的视野.近年来,氯胺酮又被陆续报道出有许多其他的药效,譬如:减少痛觉过敏、神经保护、抗抑郁、抗癌和抗炎等. 目的 综述近年来发现的氯胺酮的非麻醉应用. 内容 回顾氯胺酮的镇痛作用、神经保护作用、抗抑郁作用、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趋向 为临床上氯胺酮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0.
背景 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麻醉导致发育期动物神经细胞死亡增加,复合麻醉或多次麻醉更可能影响动物的远期行为.目的 综述麻醉神经毒性及其影响动物远期行为的可能机制,介绍其在灵长类动物的近期研究.内容 介绍目前较为公认的麻醉相关神经毒性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可能机制与动物远期行为障碍的可能关系,以及麻醉神经毒性在灵长类的研究进展. 趋向 麻醉相关神经毒性已经不容忽视,有必要深入研究麻醉药物对发育期脑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