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探寻隐匿性肋骨骨折(ORF)多层螺旋CT的最佳检查时间段,为法医鉴定伤情及临床诊治肋骨骨折提供准确依据.方法 分析50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影像资料,于伤后10天内行首次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经薄层重建VR及MPR显示为ORF,并于伤后20 ~ 50天内复查多层螺旋CT,比较伤后不同检查时间诊断的隐匿性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诊断肋骨骨折数的差异.结果 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检查,被诊断ORF的数目往往不同,受伤后21 ~40天复查的结果与首次检查结果显示的ORF的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伤后21~ 40天复查多层螺旋CT,根据骨痂的病理生理变化,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显示ORF,21 ~ 40天为诊断ORF的最佳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QCT测量腰椎骨密度,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腰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男性患者361例,年龄21~80岁;收集其一般资料,按照血压分为正常血压人群、高血压1级人群、高血压2级人群、高血压3级人群;对其行上中腹部CT平扫,使用定量CT获取腰椎骨密度,按照腰椎BMD测量值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结果 在各年龄人群中,不同骨量组BM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51~65岁组、66~80岁组中,腰椎骨密度随三酰甘油(TG)的升高而减低(P<0.05)。在51~65岁年龄组中,不同血压等级人群的腰椎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程、SBP、DBP、PP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50岁以上中老年人血压分级越高,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TG、BMI最终进入方程。结论 50~65岁男性人群高血压与骨密度有一定相关性。年龄、SBP及TG是腰椎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腰椎骨密度降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2蛋白(HCN2)和细胞膜锚蛋白(ANK2)在心源性猝死(SCD)病人窦房结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因心源性疾病猝死的个体心脏14例作为SCD组;选择无心脏疾病的死亡个体心脏标本13例作为非SCD组。准确切取心脏窦房结组织,石蜡包埋,部分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测定两组HCN2和ANK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CD组HCN2在窦房结组织中呈棕黄色颗粒,非均质分布在核旁;SCD组ANK2稀疏分布于窦房结细胞浆内。同非SCD组相比,SCD组HCN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和ANK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0.29±0.03vs 0.16±0.07;0.09±0.06vs 0.23±0.06,P均0.05)。结论 SCD患者窦房结HCN2基因表达水平上调,ANK2基因表达水平下调。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和腰骶部移行椎对腰椎间盘再突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193例,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初次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11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82例;对照组220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无症状人群;腰椎间盘再突出组33例,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再突出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8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5例。分别对三组行影像学检查,统计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和类型,观察椎间盘突出部位与腰骶部移行椎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对照组和腰椎间盘再突出组的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分别为:57.51%、51.82%和54.5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34,P〉0.05)。其中CastellviⅠ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8.86%、45.00%和36.36%,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01,P〉0.05);Ⅱ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2.95%、4.55%和15.1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9.35,P〈0.01),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腰椎间盘再突出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P〉0.05);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5.18%,2.27%和0,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92,P〉0.05);Ⅳ型的发生率为0.52%、0和3.03%,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5.94,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71.17%、L5~S1节段突出26.13%,分别与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48.78%、L5~S1节段突出47.56%,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0.00,P〈0.01;χ2=9.49,P〈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Ⅰb和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以L4~5多见,分别为30.63%和12.61%,与L5~S1节段发生率为11.71%和1.80%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90,P〈0.01;χ2=15.20,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四肢软组织成人型纤维肉瘤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成人型纤维肉瘤8例,总结其MRI特征.结果 8例成人型纤维肉瘤共18个瘤灶,其中单发6例,多发2例(12个瘤灶).瘤灶呈分叶状7例(17个病灶),类圆形1例(1个病灶).肿瘤最大者直径10.3cm,最小者1.2cm,平均5.8cm.位于深筋膜下方7例(17个病灶),其中10个贴近深筋膜生长并见结节状突起,1例(2个病灶)突破深筋膜向外生长;位于肌肉间隙1例(1个病灶).MRI平扫病灶主体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脑回状混杂信号;7例(17个病灶)伴周围肌肉水肿,3例(6个病灶)见囊变、坏死,1例(1个病灶)侵犯邻近骨质.4例增强扫描共13个病灶呈明显边缘性或"轮辐"状强化.结论 MRI能精确地显示病灶的组织结构、形态、范围,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加强防护措施后护理人员针刺伤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针刺伤状况,探讨现行防护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对2007年8月-2008年7月167名护理人员的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37人发生针刺伤389次,平均约2.33次/人;1~5年护龄组和护士职称组的针刺伤发生频率最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操作环节有拔针、加药和分离针头,发生率分别为33.9%、29.3%和24.7%,刺伤后仅少数护士规范地进行处理;77.3%的针刺伤者感到紧张和恐惧;167人中,76.6%认为自己了解预防与刺伤后处理措施,但仅24.6%可正确复述针刺伤后处理方法,两者一致性差(κ=0.180)。结论现行防护措施对职业性针刺伤有一定的防护价值,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较弱,加强防护知识宣传教育是进一步降低职业性针刺伤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不同含量腹部脂肪对低毫安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测量腰椎体模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面积的新鲜猪离体皮下脂肪包裹于欧洲腰椎体模(European spine phantom, ESP)周围,模拟人体腹部不同含量总脂肪组织(total adipose tissue, TAT),根据TAT面积分为四组:TAT=0、200、320、420 cm2。利用常规QCT及低毫安QCT对每组体模重复扫描10次,测定L1~3椎体BMD值。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低毫安QCT测量值与体模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比较不同TAT条件下低毫安QCT测量值组内差异。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常规QCT与低毫安QCT之间各椎体BMD测量值的差异。计算并比较BMD测量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以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RMSE与TAT的相关性。结果 TAT=0、200、320 cm2时,常规QC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