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BIM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103例HBV相关性肝炎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90名健康者为肝癌组、肝炎组以及对照组,检测各组BIM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在肝癌病情发生、进展以及预后中的作用。结果 肝癌组、肝炎组以及对照组BIM基因rs761706位点和rs724710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s761706位点多态性与肝癌患者饮酒史、肿瘤家族史、吸烟史有关(P<0.05),rs724710位点多态性与肝癌患者饮酒史、肿瘤个数、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肝癌BIM基因rs761706位点CC基因型患者生存率高于TC+TT基因型患者(P<0.05),rs724710位点CC基因型患者生存率低于CT+TT基因型患者(P<0.05);饮酒史、rs724710位点是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 BIM基因rs724710位点多态性与HBV相关性肝癌疾病发生、进展以及预后相关,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患者病情诊断、预后评估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现代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归属于中医学之"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学在POP的治疗中应用愈加广泛,且疗效显著,已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但遗憾的是,其缺乏现代研究理论依据的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发现对中医学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故笔者将从中医"虚"理论出发,并以中医学脏腑辨证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OPG/RANK/RANKL信号通路,揭示中医治疗POP的OPG/RANK/RANKL信号通路表达机制,以期为中医学治疗POP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甘肃省城乡老年居民口腔卫生健康行为现况,分析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对甘肃省429名城乡65~74岁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中,每天刷牙率达到64.8%,农村明显低于城市(P=0.000),每天2次以上刷牙率仅有16.1%,几乎没有人使用牙线,含氟牙膏率为使用42.4%,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吃甜食城市居民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0.05),吸烟饮酒比例为27.5%和8.6%,25.2%老年居民从未有过口腔就医行为,农村明显高于城市(P=0.000)。结论被调查者对自身口腔健康状况和认知不够重视,口腔自我保健行为不理想,就医行为不积极主动。应加大老年人群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宣传,指导其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同时改善社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口腔医疗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多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口腔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氧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s)内活性氧(ROS)及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探索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方法购买hPASMCs,分别在常氧条件和缺氧条件下进行培养,连续细胞培养72h,并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使用CCK-8法分别于细胞培养后的1、24、48及72 h连续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使用分子探针对上述时间节点hPASMCs内的ROS水平进行检测,使用Westernblot检测hPASMCs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结果常氧组与缺氧组在1、24、48及72 h的培养过程中,其细胞增值水平的OD值分别为缺氧组(0.306±0.004、0.733±0.009、0.973±0.018和1.258±0.030)、常氧组(0.307±0.004、0.459±0.022、0.751±0.021和1.151±0.037),2组细胞的增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组的hPASMCs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2组hPASMCs在1、24、48及72 h的培养过程中,其细胞内ROS荧光OD值差异分别为缺氧组(2.32±0.192、3.46±0.270、4.12±0.25...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6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型及影像学资料,按治疗后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及预后不良组(2~6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溶栓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预后良好组50例(65.79%),预后不良患者26例(34.2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84,95%CI 1.12~3.01,P<0.05)、《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OR=1.98,95%CI 1.10~3.54,P<0.05)、内囊区新发梗死(OR=5.69,95%CI 1.06~30.57,P<0.05)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功能良好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基线NIHSS评分、ESRS评分、大动脉病变、内囊区梗死是影响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5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771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状况、致伤因素、入院前及术前有无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1年内死亡率。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71例,以跌倒(82.23%)为主要致伤因素,女性患者跌倒、滑倒的发生高于男性(P <0.05),男性患者高处坠落、车祸伤发生高于女性(P <0.05);术前患有合并症者658例(85.34%),合并症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17.77%,准备时间<2 d组死亡率为12.03%,> 2 d组死亡率为19.25%,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早期手术可以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在诊断乳腺肿块样腺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4例依据乳腺磁共振半定量增强检查方法 BI-RADS 诊断为4、5类的肿块样病灶,测量其定量灌注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单位体积组织中血管体积(Vp )值。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病组、乳腺癌组,将腺病组对侧腺体作为正常对照组。将腺病组和正常腺体组及腺病组和乳腺癌组 Ktrans 、Vp 值分别进行组间的两两秩和检验,绘制腺病组和乳腺癌组 Ktrans 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寻找最佳诊断界值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腺病组(n=21)的 Ktrans 、Vp 值分别为(0.289±0.163)min-1、(0.0428±0.045);乳腺癌组(n=33)的 Ktrans 、Vp 值分别为(0.959±0.451)min-1、0.057±0.079;正常腺体(n=21)的 Ktrans 、Vp 值分别为(0.048±0.022)min-1、0.016±0.019。腺病组与正常腺体组的 Ktrans 、Vp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值分别为-5.733、-2.844,P 值为0.000、0.004,P <0.05),乳腺癌与腺病组Ktrans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值为-5.421,P 值为0.000,P<0.05),乳腺癌与腺病组 Vp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9,P =0.993,P >0.05)。Ktrans 值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界值为0.304 min-1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9%、85.7%。结论定量DCE-MRI Ktrans 值作为辅助诊断的定量参数对鉴别乳腺肿块样腺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OP)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世界人口结构的加速变化,对OP的有效防治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焦点和临床研究的热点。OP可受遗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病,由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与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的偶联平衡被打破致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是目前公认的OP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现代医学对OP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免疫学水平,研究发现相关细胞因子在OP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节破骨细胞对骨骼的吸收和成骨细胞对骨骼的形成,是调控OP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导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通过刺激破骨形成和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在骨破坏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骨保护素等细胞因子可通过增强成骨细胞的分化功能、促进骨形成。目前临床多使用降钙素、雌激素及双磷酸盐等西药进行治疗OP,但长期服用患者的依从性差,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药治疗OP以其整体调节、价廉及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作用,并且随着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多种细胞因子表达,进而调节骨稳态,发挥治疗OP的作用。该文阐述相关细胞因子在OP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调控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成果,以期为OP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易骨折为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其发病率逐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后遗症、副损伤给社会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microRNA具有明确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随着基因疗法应用的推广,microRNA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起到了很好的靶向作用,同时相关文献阐释,尤其是其家族成员microRNA-21可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在OP等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microRNA-21在骨质疏松中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OP靶向治疗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增殖分化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补肾中药诱导BMSCs增殖分化治疗OP疗效显著。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肾藏精-主骨生髓-BMSCs-OP”之间的科学内涵,并探讨“补肾生髓”理论指导下传统补肾中药通过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与OP的关系,结合补肾中药及复方诱导BMSCs治疗OP的现代医学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及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