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456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10篇
  14篇
中国医学   78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0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常见的14种慢性病共病情况及不良生活方式共存现象。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厦门市社区906例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设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慢病共存及不良方式共存现象,使用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06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9.5%,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58.9%。主要的不良生活方式是BMI异常(46.8%)、饮酒(40.5%)、睡眠时间少(37.9%)、缺乏锻炼(35.2%)、吸烟(32.8%)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32,95%CI:1.474~3.380,P<0.001)、高龄(OR=2.038,95%CI:1.234~3.365,P=0.001)、有慢性病家族史(OR=2.854,95%CI:1.943~4.194,P<0.001)、肥胖(OR=2.571,95%CI:1.096~6.033,P=0.030)、饮酒(OR=3.582,95%CI:2.531~5.071,P<0.001)、吸烟(OR=1.789,95%CI:1.172~2.732,P=0.007)、嗜盐(OR=1.818,95%CI:1.170~2.823,P=0.008)、嗜油(OR=2.023,95%CI:1.153~3.550,P=0.010)、睡眠质量差(OR=2.091,95%CI:1.360~3.215,P=0.001)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比例高。 结论 厦门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不良生活方式共存现象严重。肥胖、饮酒、吸烟、嗜盐、嗜油、睡眠质量差等行为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重要的可干预因素,社区工作者应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其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减少其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詹杰 《中医药通报》2020,19(2):73-74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症一病,多数医家以血证、虚劳、葡萄疫等病立论,证则分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然临证所见,该病病程多为初期感受外邪而失治误治,使得表邪缠绵不解,久病则耗损正气,气不摄血,进而邪气入里,侵袭血络,从而出现虚损与出血并见的证候。故血证、虚劳、葡萄疫等仅述其一端,未能概其全貌。笔者根据古文献记载,认为该病与风劳病及柴胡证极似,故主张可从风劳考虑,并在辨证基础上主以小柴胡汤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度洛西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对照组选用度洛西汀治疗配合伪rTMS治疗,刺激组在给予度洛西汀同时配合rTMS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刺激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指带状疱疹皮损已愈后在受累神经区出现的持续性疼痛且时间超过4周,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感染后神经痛类型,属临床难治疾患。目前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福建省名中医郑则敏教授根据自己60余载临床工作经验,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肝脾兼调,擅用虫药以达扶正清解余毒,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临证化裁,疗效显著,今举验案,以资鉴考。  相似文献   
5.
叶振韬  李奕祺 《光明中医》2023,(8):1476-1479
象思维是中医理论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思考方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中。中医诊断学是研究诊法与辨证的一门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学科基础,故亦离不开象思维,在诊法中多有体现。此文以中医理论的象思维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运用,思考其在诊断思维中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海风藤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加工进行考证,以期为含海风藤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表明,海风藤入药最早以“南藤”为正名收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并有“丁公藤”“石南藤”等异名;而“海风藤”一名应出现于明代;宋代之前海风藤药材来源可能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i的藤茎,宋代后使用品种则多为胡椒属风藤P. kadsura、山蒟P. hancei等植物,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海风藤药材基原仅风藤P. kadsura一种,结合基原考证、市场调查及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基原除风藤P. kadsura外,可增加山蒟P. hancei;由于气候变化及胡椒属植物喜热的习性特点,历代海风藤药材所著录的产地呈现由秦岭一带逐渐向南迁移至南方盛产胡椒属植物的地区,明代以来则推崇福建省泉州地区;采收期为农历七月至八月,采取地上部分,除去须根、细茎及叶,晒干;历代关于海风藤药材的炮制记载较少,多为生品入药,故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药材未注明特殊炮制要求的采用生品即可。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石决明药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涉及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含石决明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石决明为正名,亦有以其功效、性状及近音字而命名的“千里光”“九孔螺”“珍珠母”等异名。唐代以前石决明药材动物基原因形态描述过于简练,仅能考订为鲍科鲍属动物;宋元明清时期主流基原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与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民国时期开始将鲍属多种动物作为石决明基原使用,品种繁杂并延续至今。古今我国国内主要产区为海南、广东及山东地区,国外产地主要为日本及越南。古籍中对石决明品质评价大致以呼水孔的开孔数量为准,以七孔和九孔的鲍壳为佳;近现代则以性状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并有光彩、壳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结合石决明散的记载年代,建议开发该经典名方时石决明药材使用杂色鲍H. diversicolor或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的贝壳,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是由于外来损伤、肝郁脾虚、湿瘀互结等内外病因交织导致的。中医治疗上体现了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在针刺治疗方面,运用揿针,在健侧及远端取十二经脉的脾、肝、肺、心之原穴,任脉的神阙、关元、中脘穴,标本兼治,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的目的。共奏扶正祛邪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八宝灌肠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治疗组予八宝灌肠方灌肠治疗,睡前保留灌肠;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9.58%和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内镜下肠黏膜病变评分及炎症疾病活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肠杆菌、肠球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乳酸菌、双歧杆菌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宝灌肠方能改善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肠道菌群结构、缓解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俞募配穴针刺法配合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NLB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数字评价量表(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分,检测腰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和最大肌力、腹横肌收缩压力下降值、多裂肌等长收缩时间,比较2组治疗后1、3个月复发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R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腰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和最大肌力、腹横肌收缩压力下降值、多裂肌等长收缩时间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或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可有效改善NLBP患者腰椎活动度,提高腰腹部深层稳定肌群的肌力和耐力,维持腰椎稳定性,改善腰部功能障碍,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