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卵白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复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11)、清热止血方组(3.17 mg/kg,n=11)、雷公藤多苷组(4.69 mg/kg,n=11)、联合组(清热止血方3.17 mg/kg+雷公藤多苷4.69 mg/kg,n=11)、激素组(醋酸泼尼松2.34 mg/kg,n=10),另设空白组(n=9)。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2次/d,连续灌胃4周。采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大鼠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系膜区病变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肾脏组织中TXNIP、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现有过敏性紫癜的动物模型,探讨现有模型与临床病症的吻合情况。方法 通过整理分析过敏性紫癜动物模型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优缺点、临床症状吻合情况,提出建立复合性病症结合的过敏性紫癜动物模型的设想。结果 卵清蛋白法复合血热症动物模型、麦胶蛋白联合印度墨水复合血热法动物模型、BSA+LPS+CCl4复合瘀热法动物模型为与过敏性紫癜吻合度较高的动物模型。目前现有的过敏性紫癜动物模型制备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且多以西医发病机制为主,中医学证候体现较差。结论 提议利用现有的过敏性紫癜动物模型与临床病证相结合,建立复合动物模型,并建立合理的模型评价体系,为研究过敏性紫癜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细胞焦亡通路,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防治糖尿病肾病(DKD)肾脏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42只。造模组高糖高脂饮食6周后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DK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8.33 mg·kg-1)、益气养阴活血方低、高剂量组(11、22 g·kg-1)。连续灌胃6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CHO、TG、BUN、SCr、24 h-UTP及血清IL-1β、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病变程度严重,且肾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FBG、CHO、TG、BUN、SCr、24 h-UTP及血清IL-1β、IL-18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肾组织病变程度得到改善,且肾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以益气养阴活血方高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方可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抑制细胞焦亡,缓解DKD大鼠炎症反应,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2)
目的基于GRADE系统对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进行循证分析。方法依据PICOS原则确定临床问题,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收集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最新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Meta分析中的原始文献并与补充的随机对照试验整合以得到最终目标文献。通过Rev Man 5. 3软件整理目标文献的数据,并导入GRADE系统中,GRADEprofiler软件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最终得到相关证据概要表和证据总结表。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总体证据低质量。其中,3个涉及胆红素水平下降率(高质量),4个涉及胆红素水平(低质量)、3个涉及黄疸消退时间(极低质量),1个涉及未光疗发生率(高质量),6个涉及有效率(中等质量),5个涉及不良反应(低质量)。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常规疗法能显著提高胆红素水平下降率,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减少光疗发生率,提高有效率,而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为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翘散加减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银翘散,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应用美国耶路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分析其抽动程度,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两组血清微量元素铁(Fe)、锌(Zn)水平,同时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YGTSS评分总分、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Fe、Zn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翘散可能通过调节血清IgE及微量元素Fe、Zn水平有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探究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西医治疗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易使患儿的免疫力降低,而中医外治法中的推拿、针灸、贴敷、拔罐、灌肠、药浴、经皮给药、穴位注射等方法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西药及口服中药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阳虚体质与正常体质儿童红外热成像特征差异,提出一种可借鉴的用于学龄前儿童“阳虚体质”诊断的新方法以减少原有体质辨识方法可能造成的误差。方法 对郑州市部分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辨识,筛选出150例阳虚体儿童和150例健康体儿童分两组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选取体表部分部位及穴位作为观测区域,对两组体表相对温度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差异,总结郑州市学龄前儿童阳虚体质红外热成像的特征并分析成因。结果 学龄前儿童阳虚体质红外热成像特点是:上焦、中焦、下焦、左胸膺、右胸膺、胃脘、左腰区、右腰区、脊柱区、脾俞穴、肾俞穴、左手掌心、右手掌心、左面颊、右面颊共15个区域及穴位相对温度与健康体质组的学龄前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焦、中焦、左胸膺、右胸膺、胃脘、脊柱区、脾俞穴、下焦、左腰区、右腰区、肾俞穴、左手掌心共12个区域及穴位与阳虚体质转化分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阳虚体质转化分与上焦、中焦、左胸膺、右胸膺、胃脘、脊柱区、脾俞穴相对温度呈正相关,与下焦、左腰区、右腰区、肾俞穴、左手掌心相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梳理和总结近20年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检索2000—2022年中医药治疗NS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1.R4和VOSviewer 1.6.18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 378篇文献,近20年发文量较为稳定。涉及核心作者400位,以郑健、丁樱等为代表。纳入研究机构110所,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代表。高频关键词包括中西医结合、尿蛋白、名医经验等;关键词聚类显示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疾病领域、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结论:近20年中医药治疗NS研究发文量较为平稳,形成了3个较为稳定的核心著者群体;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临床方面,包括临床疗效观察、名医经验传承和中西医干预手段;最新研究动态为信息数字化的经验传承方式、治疗的效应机制及高质量的循证评价。  相似文献   
9.
茵陈蒿汤临床疗效确切,自东汉《伤寒论》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清热、利湿、退黄经典名方,收录于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茵陈蒿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801条,筛选出有效数据36条,涉及中医古籍36部。从茵陈蒿汤的方源方名、组成、功效、方义分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笔者建议茵陈蒿汤现代用量及用法为茵陈82.8 g、栀子12.6 g、大黄27.2 g,煎服方法为茵陈先加水2 400 mL煮至约1 200 mL,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600 mL,去除药渣,每次温服200 mL,每日服用3次。茵陈蒿汤的功效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病症以湿热发黄为主。方中茵陈蒿为君,主利湿退黄;栀子为臣,主清泄三焦利小便;大黄为佐,主泄热退黄。该方现代应用遍布肝胆系统、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具体在黄疸、黄疸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更有优势。通过对茵陈蒿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steroid, GC)抑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儿童生长与FGF23/Klotho比值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已停用GC 3个月以上,于2022年6—12月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复查的56例激素敏感型PNS儿童为研究对象。入院监测尿蛋白定性及定量后,尿蛋白复发者加用GC治疗,为GC组(n=29);尿蛋白未复发者不加用GC治疗,为无GC组(n=27)。同期选取29例3岁至青春期前年龄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身高、骨龄、增长速度及FGF23/Klotho比值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GC组加用GC 1个月后的FGF23/Klotho比值高于无GC组(P<0.05),半年内的身高增长速度、骨龄增长速度均低于无GC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NS儿童治疗1个月后的FGF23/Klotho比值与治疗半年内的身高增长速度、骨龄增长速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356、-0.436,P<0.05)。结论 FGF23/K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