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的报道甚少.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并染色鉴定,利用电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染色鉴定向成骨方向诱导分化,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活力强,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钙化结节染色均呈阳性.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铺展,不规则,其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空泡明显增多,表明细胞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α-玉米赤霉醇是一种新的植物雌激素,可能具有动物雌激素的某些生理功能。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切除4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锯断右侧胫骨建立骨折模型,骨折1周,分别灌胃0.066mg/kg雌二醇、10,5,1mg/kgα-玉米赤霉醇及二甲基亚砜;另取10只大鼠,不切除卵巢,制备骨折模型后灌胃二甲基亚砜。给药35d,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后,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升高,5,1mg/kgα-玉米赤霉醇及0.066mg/kg雌二醇均可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但10mg/kgα-玉米赤霉醇作用效果不显著。说明α-玉米赤霉醇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上胸椎前路钛板与颈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的拔出强度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上胸椎前路的内固定器械,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内固定器械已申请了专利,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进行比较,探讨上胸椎前路钛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6例新鲜成人T2~T4尸体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组,切除T3椎体和T2/3、T3/4椎间盘组织,同一尸体髂骨上取适当大小的骨块植入T3椎体缺损处,然后分别安装好内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出固定钛板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最大拔出力平均(1 005.11±252.78) N,强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 (469.37±142.75) 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优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由此推断上胸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是比较牢固的,为后期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四肢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recurrent aneurysmal bone cyst,RABC)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9例四肢RABC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复发平均年龄为17.4(4~42)岁;胫骨近端12例,股骨远端11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3例。复发时间为术后2~36个月,其中多数患者于术后2年内复发(22/29)。再行手术方式与例数:再次病灶刮除术24例(植骨充填18例,骨水泥6例),瘤段切除重建术5例(肿瘤假体重建4例;自体骨重建1例)。采用MTSS评分评估患肢术后功能,根据Mankin标准评定综合临床疗效。  结果  随访时间24~90个月,平均时间64个月。1例再次复发,总再复发率为3.4%。术后MTSS评分再次病灶内刮除术组为26~30分(平均29.1),瘤段切除术组为21~27分(平均23.0);综合临床疗效再次刮除术组优良率为95.8%,切除术组为60%。  结论  ABC术后定期随访对于早期诊断病灶复发至关重要;再次刮除术术后复发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是四肢复发性ABC的首选治疗;对于关节面破坏严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瘤段切除+肿瘤假体重建治疗,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 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 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 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7.
罗高斌  吴昊  廖军  肖增明 《广西医学》2010,32(4):501-50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诊断、治疗膝关节内良性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检查和治疗膝关节内良性肿瘤5例,其中3例为滑膜血管瘤,2例为后关节囊腱鞘巨细胞瘤。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活动恢复良好,最后一次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术前详细查体结合膝关节MRI有助于提高关节内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镜下手术切除关节内良性肿瘤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腹主动脉下段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为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7具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解剖出腹主动脉下段的主要分支(肠系膜下动脉、第三、四腰动脉、骶正中动脉),测量分支间的距离及其与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肠系膜下动脉到主动脉分叉最低点距离为2.73~5.57cm,平均4.27±0.8cm.肠系膜下动脉到第i腰动脉的距离为-0.69~1.33cm,平均0.46±0.52cm.第三、四腰动脉间的距离为1.27~3.45cm,平均2.18±0.48cm.第四腰动脉到骶正中动脉的距离为0~2.42cm,平均1.09±0.62cm.骶正中动脉到腹主动脉分叉最低点的距离为0.02~1.50cm,平均0.53±0.37cm,第三、四腰动脉间的距离与第四腰横动脉至骶正中动脉的距离比较,经配对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二者中点距离腹主动脉分叉处2.71±0.62cm.结论:左下腹膜外入路至腹主动脉距离近,为最佳途径:第三、四腰动脉间的距离最宽,二者之中点距腹主动脉分叉处距离合适,是外阻断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的临床特点、分度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合并椎体前或后脱位51例(85.0%),伴有附件骨折50例(83.3%)。临床分度:Ⅰ度19例,Ⅱ度21例,Ⅲ度13例,Ⅳ度5例,Ⅴ度2例。50例胸椎或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伴或不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均采用前路骨折复位,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其余胸腰段骨折并全瘫的10例患者采用后路骨折复位,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均无螺钉置入椎间隙,无钛板、螺钉折断、滑脱等手术并发症。38例不全瘫和6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复位后无症状加重,16例全瘫患者复位后瘫痪平面未升高。术后随访24~52个月,平均36.9个月。全瘫患者和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术后3~12个月植骨融合,完全融合53例,部分融合7例,无椎体高度丢失。[结论]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并容易引起脊髓神经损伤,应早期进行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有取代Magerl技术趋势,成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新标准术式。 目的:评价单、双侧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在6具完整枕骨颈椎(C0~4)湿润标本切断寰椎前后弓与侧块的联接部位,并切断寰椎横韧带,制成不稳定性 Jefferson骨折模型,分别安装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通过摄像记录在1.53 N•m载荷下C1~2的三维运动,测定正常组、骨折模型组及各内固定组的三维运动范围,评价其重建寰枢椎即时稳定性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在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的运动中,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均明显大于双侧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组(P < 0.05)。提示在治疗不稳定性 Jefferson骨折时,双侧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好;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效果不佳,尤其是抗旋转能力差,不能满足增强稳定性、植骨融合的要求,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