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8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44岁。初诊日期:2006年6月25日。现病史:因腰部疼痛,于2006年6月24日下午口服八角莲汤剂约70g,2小时后出现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于当晚9时入我院急诊治疗。1小时后腹痛缓解,但头痛加剧,并出现烦躁、胡言乱语等症状,至次日凌晨2时许,患者狂躁、毁物伤人、自伤、自残持续不止,当日下午5时许,患者意识丧失。查体:T38·1℃,P100次/分,R23次/分,BP120/60mmHg,深昏迷,查体不合作,颈无抵抗,双角膜反射明显减弱,双睫毛反射消失,双眼瞳孔等圆等大,直径1·5mm,对光反射迟钝,伸舌不能,咽腭反射减弱,四肢肌张力下降,肌力估计0级,深…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加味双柏凝胶贴膏中黄柏、冰片、大黄的薄层色谱法(TLC),对其质量稳定性进行考察,并初步评价加味双柏凝胶贴膏敷贴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TLC对加味双柏凝胶贴膏处方中的黄柏、冰片、大黄进行鉴别,采用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考察其稳定性,试验以新西兰兔为模型进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以Hartley豚鼠为模型进行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和豚鼠Buehler试验,观察凝胶贴膏的皮肤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结果:TLC中色谱斑点清晰、特征明显且阴性对照无干扰。3批产品在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中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加味双柏凝胶贴膏对新西兰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过敏性。结论:建立的TLC可作为加味双柏凝胶贴膏的质量控制方法,加味双柏凝胶贴膏是一种较安全的新型外用制剂且制剂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3.
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离不开肝脾肾三脏,其中后天之本脾脏在该病的进程中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医从脾论治骨关节炎只有单纯经典理论支撑,而从脾脏出发得到的脂质代谢与骨关节炎关系的研究成果有助于阐明中医学从脾论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脾与脂质代谢的关系、脂质代谢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及从脾论治骨关节炎的中医理论3个方面,对中医从脾论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 anemia,CRA)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伴随疾病。CRA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包括输血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西医治疗虽有疗效,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多次输血易引起过敏反应并存在病毒感染的风险,EPO治疗可能导致血栓等问题。笔者认为CRA的基本中医病因病机是脾肝肾亏虚、气血两亏,根据其基本病因病机,围绕"气虚则补、血虚则补、气病治血、血病治气"的治则,笔者认为其治疗当从健脾益气、滋养肝肾之阴及解毒化瘀3个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5.
邱锋  许鸿佳 《光明中医》2012,27(1):148-148
王某,男,50岁,于2010年12月24日就诊。胃脘疼痛10余年伴反酸,易饥,腰酸疲倦,大便烂,以冬天为甚,脉沉细,尺脉沉极微,舌暗苔薄裂纹。中医诊断为:胃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从督论治"的治疗理念探讨脊康方(原方名腰突颗粒)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病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术前3d及术后1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脊康方煎煮剂;对照组未口服脊康方煎煮剂。于术前3d、术后1周、术后2周采用VAS评分、ODI指数、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2周VAS评分、ODI指数及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均明显优于术前3d,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1周、术后2周VAS评分及ODI均低于对照组,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治疗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摘除神经根致压物,同时在围手术期口服脊康方补肾通督、活血化瘀、疏通督脉,促进受压神经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萆薢祛风饮联合洛索洛芬钠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片+苯溴马隆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洛索洛芬钠片+萆薢祛风饮治疗,连续治疗1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和肿胀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血尿酸(SU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SUA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3例出现上腹部不适,2例出现恶心纳差,观察组有2例出现腹泻症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结论】萆薢祛风饮联合洛索洛芬钠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有较好的降SUA和抗炎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和血管密度(VD)的变化。

方法:对OCTA在DR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搜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到2020-09-20。仅检索中英文文献。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资料,包括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DCP)、浅层FAZ面积和周长。绘制森林图、漏斗图,并采用Begg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共检索得24篇文献,纳入2 305眼。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有差异(VDSCP:WMD=-5.78,95% CI:-7.67~-3.88,P<0.05; VDDCP:WMD=-5.08,95% CI:-6.49~-3.67,P<0.05; FAZ周长:WMD=0.57,95% CI:0.36~0.78,P<0.05; FAZ面积:WMD=0.08,95% CI:0.06~0.10,P<0.05)。

结论:DR患者FAZ面积更大,周长更长,与DR患者对比,对照组FAZ的VD较高。虽然目前OCTA的实际适用性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OCTA在DR中的诊断价值可能会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愈来愈高,其防治费用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随着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深入,各级医疗机构就诊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程度较低。在此背景下,骨质疏松症初筛工具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是针对亚洲绝经后女性制定的一套工具,只参考年龄和体重两个因素。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相对较高的特点,特别是在缺乏检测手段的基层医疗机构中进行骨质疏松筛查应用方面前景广阔。本文将近年来利用OSTA在中国各级医疗机构进行骨质疏松筛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OSTA在此方面的适用性,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初筛、管理、分级诊疗等方面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针刺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累计样本量762例,其中治疗组385例,对照组3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OR=4.57,95%CI[2.26,9.26],P<0.01);针灸联合中药口服在改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优于西药组(SMD=-3.64;95%CI[-5.04, -2.24],P<0.01);在改善 WOMAC 评分上,针灸联合中药口服组优于西药组(SMD=-11.56;95%CI[-17.09,-6.03],P<0.01);在提高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上,针灸联合中药口服组优于西药组(SMD=16.43;95%CI[9.01,23.85],P<0.01);针灸联合中药口服组治疗上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西药口服组(OR=0.30,95%CI[0.13,0.68],P<0.01)。【结论】 针灸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在有效性和症状功能改善方面优于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鉴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少,质量较低,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