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2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手部高压注射伤(high-pressure injection in-juries,HPII)是手外科临床少见的特殊急症。由于早期症状轻,易被医生和患者忽视,延误及时、正确的治疗。手部高压注射伤是工业高压枪的操作者,不慎将化学制剂(或水)经80,000kPa以上的压力瞬间注入手部而致[1]。尽管局部皮肤伤口细小,但因高压喷射的物理作用、有害喷射物的化学作用及组织内压的骤然增高,常常引起较严重的手部组织损伤[2]。Neal和Rappold报道其所致截指和(或)截肢率高达16%~48%[3,4]。我科自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手部高压注射伤患者13例,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引流及二期…  相似文献   
2.
重度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手术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髋关节重度屈曲强直畸形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对其手术方法和疗效还存在争议,现将我院28例髋关节重度屈曲骨性强直畸形患行关节置换的经验汇报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微创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对膝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生物学内固定在膝关节内骨折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根据生物学固定原则,以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治疗的膝关节内骨折共21例.以创伤类型及年龄等因素进行配对,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病例资料比较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结果.[结果]MIPO组随访10~16个月(平均14.2个月),有2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60.0 min,术中失血量45.0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0周,3例有5°以上膝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6.67分;ORIF组经过12~48个月(平均21.2个月)随访,有18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79.52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17.1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2例发生5°以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2.14分.两组均获得骨愈合,没有感染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适的膝关节内骨折病例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植骨需求和术中失血,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AO外固定器治疗,术后随访5-8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腕关节形态及功能情况,按Jakim评分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优良率为91%。结论: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拇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拇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6.
胫骨平台骨折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骨折,由于治疗结果难以预料甚至有导致严重关节功能不良的可能,早期多倾向于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及器械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治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破坏膝关节周围封闭的软组织环境导致潜在关节不稳、关节内术野不清造成对骨折形态的误判、剥离范围过大引起皮肤软组织愈合困难,因而人们转而寻求以最小的侵入方式完成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的方法,关节镜技术即是其中之一。关节镜下手术不仅可以使骨折得到精确复位,还能避免关节周围软组织再次损伤。  相似文献   
7.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9属于BMP家族,具有介导间充质干细胞、肌肉细胞和前成骨细胞等成骨分化的能力,还可以促进软骨形成。BMP-9诱导成骨分化的机制与传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4、BMP-7 等)不完全相同。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余BMP(如BMP-2、BMP-4、BMP-7等)。且传统的BMP 抑制剂Noggin对于BMP-9促成骨分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本文对BMP-9的结构和受体、成骨分化的作用和信号机制,以及成软骨分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反馈教学(teach-back)的角色转型冲击模型在膝关节置换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将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膝关节置换小组的50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进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Teach-back的角色转型冲击模型教学。实习后评价护生考核成绩、转型冲击程度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及教学满意度。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观察组实习护生转型冲击评价量表中身体、心理、知识和技能、社会文化与发展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护理实践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8个方面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11.52,P均<0.001)。观察组教学满意度为100.00%(25/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P=0.002)。结论 基于Teach-back的角色转型冲击模型有助于缓解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工作时所面临的转型冲击,在提升实习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教学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骨组织c-fos、c-jun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时骨组织中原癌基因c-fos、c-jun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情况,以探讨c-fos、c-jun和p53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其在骨质疏松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采用人的新鲜松质骨作为实验标本(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兔抗人c-fos、c-jun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来检测标本中c-fos、c-jun和p53基因的蛋白产物,了解c-fos、c-jun、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骨质疏松组的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c-fos、c-jun、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时骨组织中c-fos、c-jun、p53基因的表达增高,提示癌基因c-fos、c-jun和抑癌基因p53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密切,原发性骨质疏松时c-fos、c-jun、p53表达增高与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