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离植骨在污染或感染伤口常被视为禁忌证。置管持续冲洗是治疗骨关节感染的有效手段 ,从 1987年至 1998年 11年间我们采用置管持续冲洗方法对感染或严重污染伤口进行治疗或预防感染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2 1~ 5 4岁 ,平均 31 5岁。 5例股骨干中下段骨折 ,6例胫骨骨折 ,均为开放性、粉碎性伴广泛软组织损伤及伤口严重污染 ;2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植骨感染 ;1例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植骨术后感染 ;1例股骨干中段骨囊肿切除植骨术后感染。1 2 手术方法  5例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上颈椎侧方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上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30例(60侧)成人头颈标本上观察该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2)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副神经在乳突下方(3.89±0.56)cm进入胸锁乳突肌。(2)C_(1~3)前支的长度分别为(2.19±0.17)cm、(2.23±0.59)cm、(2.05±0.60)cm;根角度分别为(25.8±6.9)°、(32.1±6.3)°、(40.9±4.4)°。(3)椎动脉在上、中、下三点的牵开距离为(2.14±0.35)、(3.53±0.46)、(2.47±0.38)cm。(4)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最大宽度为2.5~3.0cm。结论:上颈椎侧方入路可一次性切除寰枢椎侧方病灶。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分析,侧方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10 解放军306 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 例52 足,钢板置入前CT 三维重建对52 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分型.按Sander's 分型,分别对Ⅱ型20 足,Ⅲ型16 足,Ⅳ型16 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撬拨结合钢板内固定、局部植骨治疗.结果与结论:46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 年.所有患者无深部骨性感染,2 例出现钢板置入处切口愈合不良,4 例置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按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评估效果,优38 足,良9 足,差3 足,优良率90%.提示克氏针撬拨复位并钢板置入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54例年龄70岁以上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前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伴发疾病及其处理、影像学表现和狭窄节段进行总结,对获得随访的42例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3%,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硬膜囊撕裂发生率为11.1%,无神经根损伤的病例。42例获得随访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11.9%的患者手术疗效不佳,81%的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结论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选择创伤小的手术方式,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医生,我的后背经常特别酸痛、僵硬,就像驮着个钢板一样。”——这是许多伏案工作的年轻病人,在我面前经常说的一句话。的确,在骨科临床,许多患者的疼痛之源,就在宽阔的后背上。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10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2足,钢板置入前CT三维重建对5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分型。按Sander’s分型,分别对Ⅱ型20足,Ⅲ型16足,Ⅳ型1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撬拨结合钢板内固定、局部植骨治疗。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所有患者无深部骨性感染,2例出现钢板置入处切口愈合不良,4例置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估效果,优38足,良9足,差3足,优良率90%。提示克氏针撬拨复位并钢板置入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要不要继续开展下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据统计,在美国2006年完成的PVP手术量比2001年时整整翻了一番[1],足见这项技术的普  相似文献   
8.
从1978年开始,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会(National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tudy,NASCIS)组织进行了三次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临床试验,肯定了MP是治疗ASCI的有效药物[1~4]。随着MP的临床应用,医学界对于MP的作用机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NASCIS临床试验的合理性等问题不断进行着探索。1NASCIS三次临床试验情况NASCIS从1978年开始共组织了三次大剂量MP冲击治疗ASCI的临床试验,分别称为NASCISⅠ ̄Ⅲ临床试验。1984年Bracken等[5]报告了NASCISⅠ的研究情况。试验将330例ASC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在30侧上肢标本上显露骨间后神经,观察其走行及其与桡骨上端的关系。结果:骨间后神经越过桡骨头上缘前方中线稍偏外斜向外下方走行,距桡骨头上缘(13.8±4.2)mm、桡骨前方中线外侧(3.2±1.1)mm处经旋后肌腱弓深方入旋后肌管,走行于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在桡骨头上缘下方(42.6±6.5)mm越过桡骨外侧中线,在桡骨头上缘下方(63.4±7.6)mm越过桡骨后平面。结论:桡骨上端后外侧3.5cm范围内为手术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0.
指掌侧总动脉为蒂指背双岛状皮瓣瓦合再造拇指食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1955年Moberg介绍指中节背侧皮瓣以来,这种皮瓣在手外科修复中被广泛使用及发展。80年代末.又有学者介绍了指侧方皮瓣联合再造拇指[1·2]。以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方法很多,而以组织瓣再造食指的报道却不多见。作者自1993年以来,应用指掌侧总动脉为蒂的指背双岛状皮瓣瓦合再造拇指及食指共4例,获得良好效果。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4例,全部男性,年龄19~30岁,平均24岁。2例为拇指,2例为食指。3例为套状撕脱伤.1例为断指再植失败后第5d,剥去所有坏死组织、拔去指甲仅保留残存指骨做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