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时间高氧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线粒体Ca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通路及活性氧的影响。 方法将RLE-6TN细胞株细胞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及线粒体钙通道拮抗剂组(拮抗剂组)。对照组细胞置于常规细胞培养箱中,高氧组细胞置于氧浓度为90%的培养箱中,拮抗剂组细胞加入钌红(2 μmol / L)后置于氧浓度为90%的培养箱中,各组均持续培养4 h。随后,对各组细胞线粒体内Ca2+、活性氧、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含量进行检测,并计算NAD+ / NADH比值;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和SOD2信使RNA(mRNA)水平。 结果各组间细胞线粒体内Ca2+、活性氧、NAD+、NADH、NAD+ / NADH比值及SIRT3 mRNA、SOD2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83.500、135.900、32.140、51.520、128.300、59.970、45.020,P均< 0.001)。且与对照组及拮抗剂组比较,高氧组细胞线粒体内Ca2+[(19.5 ± 0.8)、(17.2 ± 0.7)、(24.3 ± 0.3)nmol / L]、活性氧[(491 ± 9)、(480 ± 5)、(530 ± 6)相对荧光单位]及NADH[(0.85 ± 0.03)、(0.87 ± 0.04)、(1.06 ± 0.06)nmol / 104 cells]含量均明显升高,而NAD+含量[(3.30 ± 0.12)、(3.24 ± 0.14)、(2.58 ± 0.29)nmol / 104 cells]、NAD+ / NADH比值[(3.89 ± 0.15)、(3.71 ± 0.15)、(2.44 ± 0.27)]、SIRT3 mRNA[(1.01 ± 0.11)、(0.96 ± 0.08)、(0.45 ± 0.09)]及SOD2 mRNA[(1.01 ± 0.14)、(1.05 ± 0.11)、(0.48 ± 0.10)]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 0.05)。 结论短时间高氧可通过AECⅡ线粒体内Ca2+ / NAD+ / SIRT3 / SOD2通路导致活性氧蓄积。  相似文献   
2.
3.
王大龙  冷玉芳 《医药导报》2014,33(3):307-310
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吡咯烷(PDTC)对内毒素(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LPS组(L组),PDTC+LPS组(P组)。各组分为1,3,6,12 h亚组,每组6只。L组和P组制作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P组腹腔注射LPS前30 min尾静脉注射PDTC,120 mg&#8226;kg-1,L组和C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变化,RT 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 1 mRNA (ICAM 1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 6)含量变化。结果病理切片显示,与C组比较,L组肺组织结构破坏严重,W/D明显增大,ICAM 1mRNA在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增强(P<0.05),血清TNF α、IL 6含量在1,3,6 h增高(P<0.05)。与L组比较,P组肺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减轻,W/D减小(P<0.05),ICAM 1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血清TNF α、IL 6含量1,3,6 h降低(P<0.05或P<0.01)。结论PDTC能明显抑制ICAM 1mRNA表达,降低TNF α和IL 6含量,PDTC可能对ALI大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倒“L”胸骨下段切口;胸骨旁小切口5例,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左胸抬高30&#176;,左前外侧第4或第5肋切口,用特制牵开器(法国圣骑士公司)牵开肋骨,游离乳内动脉,使用冠脉固定器下行冠脉吻合;2例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的吻合。结果66例均完成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吻合,2例追加大隐静脉降主动脉至第一对角支的吻合。无围术期死亡。60例随访0.5~8年,(5.5±2.5)年,心绞痛症状消失42例,明显减轻24例。术后冠状动脉CT检查16例,冠脉造影12例,LIMA与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吻合口满意率100%,支架内再狭窄1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结论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适用于心脏前壁冠状动脉尤其是前降支的的再血管化,安全可靠,中期疗效好,在合并高危因素或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效果不满意者中应用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芎嗪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血清心肌酶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8例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嚷预处理组,每组14例。川芎嗪预处理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滴入川芎嗪3mg/kg,30min内滴完,转流后追加1mg/kg于氧合器中;对照组于上述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30min和术后24h测定外周血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同时分别于转流前和主动脉开放后30min取右心耳心肌组织,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CPB期间两组患者心肌酶AST、LDH、CK、CK.MB升高(P〈0.05)。川芎嗪组血清心肌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川芎嗪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受损较对照组为轻。结论川芎嗪预处理使患者心肌酶漏出减少,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减轻,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谱系分化潜能。MSC移植已成为减轻多种组织器官损伤的新兴手段。MSC主要是通过其旁分泌的外泌体(MSC-derived exosomes,MSC-Exos)发挥器官保护作用。MSC-Exos具有与MSC相同的生物学效应,但是具有比MSC免疫原性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在全身麻醉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80例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随机分为PLMA组、加强型气管插管(RTT)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诱导前(T0)、置入PLMA或RTT即刻(T1)、置入后1 min (T2)、置入后5 min (T3)、截石位改俯卧位后1 min (T4)、拔除时(T5)、拔除后15 min (T6)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RTT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大,在T1、T2、T5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LMA组俯卧位前后的气道峰值压力均小于相应的喉罩气道密封压力。2组患者术中均无低氧血症的发生。在苏醒期内,PLMA组呛咳、躁动以及术后咽痛、声嘶、低氧血症明显低于RTT组(P<0.05)。结论 在全麻管理中PLMA相对于RTT,在维持呼吸功能的同时,减少了围术期循环的波动,降低了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急性失血对机械通气大鼠感觉、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受损的失血极限。方法: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G_0组(不放血)、G_2组(放血20%)、G_4组(放血40%)、G_6组(放血60%)、G_8组(放血80%)。大鼠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颈动脉插管用于放血及监测血压,股静脉插管用于液体复苏。复苏后即刻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_2)。复苏结束后24h行移除黏附物实验,测定移除黏附物时间(RAT)评价感觉功能;行水迷宫及八臂迷宫实验,测定逃避潜伏期(ELP)、穿越平台次数(CPF)、参考记忆错误(RME)和工作记忆错误(WME),评价记忆功能并计算24h病死率。结束后取大脑海马组织,镜下观察CA1区神经元病理改变。结果:(1)与G_0组比较,G_2、G_4、G_6、G_8组CaO_2逐次降低(G_8G_6G_4G_2),G_4、G_6组RAT明显延长,且G_6G_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_2组RAT无明显变化(P0.05)。(2)水迷宫及八臂迷宫实验:与G0组比较,G_4、G_6组ELP显著延长(G_6G4,P0.05),G_2组无明显变化(P0.05);G6组CPF、WME均显著增加(P0.05),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3)病理切片显示G_0、G_2、G_4组CA1区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大小均匀,G_6组和G_8组CA1区神经元发生了核固缩及核碎裂,G_8组较G_6组改变明显,部分G_8组神经元发生了核溶解。结论:急性失血40%持续24h后,感觉、短期记忆功能显著减退,海马神经元形态无明显差异;失血60%持续24h后,感觉及短期记忆功能显著受损,部分海马神经元出现破坏性损伤,24h病死率为41.7%;失血80%时,24h内病死率为100%,海马神经元出现不可逆损伤。引起大脑感觉、短期记忆功能受损的急性失血极限为40%,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急性失血极限为6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及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用弹力橡皮筋完全阻断大鼠双后肢血流3h,PHC组在缺血177min自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15mg/kg。三组分别在再灌注即刻(T0)、1h(T1)、3h(T2)、6h(T3)、12h(T4)、24h(T5)取血和肝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T3时LIR组及PHC组血清ALT、AST活性、肝脏组织MPO活性达到高峰;肝组织SOD活性最低,T1时血清TNF-α浓度达到高峰。与LIR组比较,T1~T3时PHC组血清ALT、AST活性下降,T1时血清TNF-α浓度下降,T1~T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T1、T3时肝组织MDA含量降低,T1~T5时SOD活性升高,T1~T3时MPO活性下降(P<0.05)。光镜下,PHC组T3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轻于LIR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生成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军  黄悠  王儒蓉  王海平  王维  兰进 《西部医学》2022,34(2):220-224
目的 探讨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成都上锦南府医院行肛门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1870例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将病例资料分为尿潴留组和非尿潴留组。使用SAS9.4软件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31.01%;女性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已婚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未婚患者(P<0.05);病房手术室内针刺麻醉(腰俞穴麻醉)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骶管麻醉、全麻联合骶管麻醉(P<0.05),后3种麻醉方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不同,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最高,内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最低(P<0.05);尿潴留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大于非尿潴留组患者(P<0.05)。 结论 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有女性、年龄>60岁、已婚、疾病种类、全身麻醉、骶管麻醉以及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其中女性、全身麻醉、骶管麻醉及全麻联合骶管麻醉为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