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钢板位置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观察颈椎侧位X线片上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X线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相似文献   
3.
羟基磷灰石/多聚左旋乳酸椎间融合器的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hydroxyapatite/poly-L-lacticacid,HA/PLLA)制成的可吸收性腰椎椎间融合器(cage)的力学特性。方法:形状相同的HA/PLLAcage和Brantigan碳纤维cage及与cage外径相同的人尸体髂骨块各16枚,在材料实验机MTS上分别将3种椎体间置入体行压缩破坏(n=8)和压缩疲劳(n=8)试验,记录置入体压缩破坏时的最大压力、弹性系数以及1万次压力负荷后的高度变形率,并加以比较。结果:在瞬间破坏压力和弹性系数方面,HA/PLLAcage和碳纤维cage均显著高于髂骨块(P<0.05),但两种cage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1万次压力负荷后,两种cage的高度压缩率均显著小于髂骨块(P<0.05),且HA/PLLAcage的平均压缩率显著小于碳纤维cage(P<0.05)。结论:HA/PLLAcage和碳纤维cage较髂骨块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与碳纤维cage相比,HA/PLLAcage不仅具有同等的瞬间抗破坏强度,而且具有更强的抗重复负荷变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术中射频消融后病灶刮除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射频消融(RFA)后再行病灶刮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2006年,对1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中实施RFA后再行病灶刮除术,将FRA前后病灶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病理检查,随访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术中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RFA后瘤组织固缩,刮除顺利,出血量350~3800ml,平均1024.5ml.全部病例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9.8个月,全部患者生存期超过6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5.8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1.9分.1例出现局部肿瘤复发.RFA前的标本光、电镜检查均未见肿瘤组织坏死.RFA后光镜检查3例无明显坏死,9例肿瘤细胞完全坏死:电镜检查10例肿瘤细胞完全坏死,1例肿瘤细胞部分坏死,1例无明显坏死.结论:术中RFA后再行病灶刮除治疗脊柱转移瘤安全可行,有利于肿瘤的刮除,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后康复处理对上位颈椎疾患手术效果的作用,以了解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术后的康复处理方法。方法 应用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病患20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手术方法经后路17例:Apofix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减压、枕颈CD或CCD内固定及枕颈植骨融合术5例。经前路3例,行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依照作所的制定原则进行综合的康复处理,康复过程中强调头颈部中立位的牢靠外固定,以及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术前JOA颈髓症评分5-17,平均13.2。结果 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因术后2d不配合,擅自放松颈围、垫高枕,至再发寰椎旋转移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手术,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7个月。JOA颈髓症评分10.5-17.0,平均16.3。影像学显示植骨区均已骨性融合。结论 规范程序化的术后康复处理是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康复处理对上位颈椎疾患手术效果的作用,以了解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术后的康复处理方法。方法应用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20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手术方法经后路17例:Apofix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减压、枕颈CD或CCD内固定及枕颈植骨融合术5例。经前路3例,行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依照作者所制定原则进行综合的康复处理,康复过程中强调头颈部中立位的牢靠外固定,以及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术前JOA颈髓症评分5~17,平均13.2。结果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因术后2d不配合,擅自放松颈围、垫高枕,致再发寰椎旋转移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手术,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7个月。JOA颈髓症评分10.5~17.0,平均16.3。影像学显示植骨区均已骨性融合。结论规范程序化的术后康复处理是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腰椎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置入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和椎间盘后缘高度(PDH)的变化.结果 随访3~44个月,平均2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5.4 min(6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 ml(50~350ml).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3.3±1.0)分,下腰痛JOA评分为(26.3±4.8)分,ODI评分为(23±12.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的ROM(5.2±3.5)°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手术节段的PDH (8.8±2.5) mm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采用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手术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实施和健康教育,两组比较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减少漏项,使诊疗和护理有序,是实施健康教育高效、科学、具体、实用的方法 ,能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促进患者康复行为形成、提高教育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C2/3椎间盘切除,钢板置入内固定加椎问植骨是治疗Hangman骨折的常用术式.该术式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尚缺乏相关实验评价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研究.目的:评价钢板置入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正常成人新鲜冷冻颈椎,每一标本依次制作成以下3种状态组:即正常对照组、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组.按以上顺序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测试每一状态C2/3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C2/3节段前屈、后伸、旋转及侧弯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增大(P<0.05),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组旋转方向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P<0.05);与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相比,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组C2/3节段前屈、后伸及侧弯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减小(P<0.05).结果提示钢板置入内固定能够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方向恢复Ⅱ型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然而在旋转方向缺乏稳定作用,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以确保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施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48例。手术患者必须同时存在两种病变,即多节段颈椎病变和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或C5(6)神经根前方压迫。手术步骤为先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术,然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及椎间孔减压、前方融合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535min,平均226.5min,出血量180~1200ml,平均367.6ml,无一例术中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右侧C5神经根麻痹1例。随访10~38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已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4.4分(P0.05),术后改善率为67.7%。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临床应用近期疗效满意,该手术减压充分、能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的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变和局部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