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1.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的各种MRI表现特点,探讨MRI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MRI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菌学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193例,男113例,女80例,年龄范围5~87岁,平均(47±15.1)岁。分析患者病变部位与数目,观察患者椎体形态、椎间盘、椎旁脓肿、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等变化的MRI征象。 结果 193例脊柱结核患者,共525个椎体受累,其中单独累及腰椎者所占比例最高,为95例(49.2%,95/193),单独累及胸椎者54例(28.0%,54/193);胸腰椎及腰骶椎同时受累者各13例(均占6.7%,13/193),单独累及颈椎者8例(4.1%,8/193),颈胸椎同时受累者4例(2.1%,4/193),单独累及骶椎者、胸腰骶椎和颈腰椎同时受累者各2例(均占1.0%,2/193)。每例患者累及椎体个数为1~9个,其中2个椎体受累患者最多见,共114例(59.1%,114/193)。MRI征象中,椎体形态改变者189例(97.9%,189/193),椎间盘受累172例(89.1%,172/193),182例(94.3%,182/193)可见椎旁脓肿影,硬膜囊及脊髓受压138例(71.5%,138/193),7例(3.6%,7/193)于T2WI可见脊髓异常高信号。 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脊椎结核的椎体破坏、椎间盘信号的改变及椎旁脓肿范围,同时能明确硬膜囊受压情况和脊髓受累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硬化性肺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 PSP)的 CT 表现,以提高对 PSP 患者CT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收集 2012—2017 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PSP患者,均行CT平扫,29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分析其CT扫描征象。结果 PSP在CT图像上常表现为单发(30例,90.9%),软组织密度结节(20 例,60.6%);大多数呈类圆形(30例,90.9%),边缘光整(27例,81.8%);周围型(22例,66.7%)多见; 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19例,65.5%)者多见;大多数病灶呈明显强化(26例,89.7%),且大多数患者延时扫描呈持续性强化 (26例,78.8%);病变常伴血管贴边征(21例,72.4%),很少伴有淋巴结肿大(3例,9.1%);病灶内部可出现钙化(10例,30.3%)、囊变(5例,15.2%),可伴有尾征(5例,15.2%),晕征(8例,24.2%),空气新月征(5例,15.2%),其中4例(12.1%)可见空气新月征和晕征同时存在。结论 PSPCT扫描常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明显强化及延时扫描持续性强化,并有一些特征性的伴随征象,结合患者年龄及性别,可提高CT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体质量指数(BMI)指导下降低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最大毫安值在胸部CT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降低辐射剂量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100例BMI正常同时胸部CT定位像扫描显示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随机分2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为39.74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为41.8岁。2组均使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Z轴自动管电流设置范围低剂量组30~200mA,对照组30~350mA。记录CT扫描后机显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取每例患者肺尖部、主动弓部、肺底部3幅图像,共计300幅。由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判,测量相应部位的噪声。所有数据记录录入Excel,分析采用SPSS13.0。结果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判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肺尖部为12.27±2.64,主动弓部为10.83±2.03,肺底部为13.67±2.98。对照组图像噪声肺尖部10.96±2.42,主动脉弓部为9.71±2.72,肺底部为11.17±2.06。低剂量组噪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平均CTDIvol、ED分别为(5.89±1.63)mGy、(3.26±0.92)mSv,对照组平均CTDIvol、ED分别为(8.07±2.13)mGy、(4.47±1.20)mSv。结论BMI指导下降低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最大毫安值在胸部CT扫描中既能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又大幅降低了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特征性CT影像表现及治疗中影像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及病理确诊的TBP患者,观察分析CT影像特征,包括腹腔积液、腹膜(壁腹膜、肝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及腹腔淋巴结。56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治疗过程中收集动态复查CT影像。结果 腹腔积液45例,大量1例,中少量44例,限制性38例,CT值>20 HU者34例。壁腹膜增厚46例,肝脏边缘部腹膜均有受累,均匀增厚17例,扁丘状凸起或腹膜结核瘤29例,增强扫描结核瘤边缘强化,肝包膜或肝脏受累15例;网膜增厚35例,结节及斑片34例,网膜饼1例,增强扫描网膜饼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肠系膜增厚41例,表现为斑片、结节及线状、星芒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与肠袢粘连,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包埋其内,走形扭曲。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19例,伴钙化5例,簇集状排列,增强扫描环状或蜂窝状强化。17例完整的动态CT图像,腹腔积液吸收最快,网膜及肠系膜病变吸收稍慢,腹膜结核瘤缩小速度最慢。结论 TBP的CT诊断为多种征象的综合,中少量腹腔积液伴壁腹膜、网膜及肠系膜的增厚粘连是最为常见的影像表现;CT影像动态变化对临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经皮肺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医师角度对病理报告分为明确诊断、提示性诊断和非特异性诊断,并依此分类对经皮肺活检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110个病灶111例次CT引导肺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率、提示性诊断率、非特异性诊断率分别为66.67%、10.0%和23.3%。恶性肿瘤、良性病变的明确诊断率分别为87.0%(67/77)和41.2%(7/17);提示性诊断率分别为6.5%(5/77)和17.6%(3/17);非特异性诊断率分别为6.5%(5/77)、41.2%(7/17)。11例肺穿刺活检与手术后病理的肺癌组织学类型比较,8例一致,3例不一致。结论经皮肺活检病理诊断对肺部占位病变有明确诊断或提示性诊断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的作用,而非特异性病理诊断不能除外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结核性胸膜炎发病早期的CT征象及其动态演变的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的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研究对象中包括男16例,女22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为(35.74±11.92)岁;所有患者均在初次发病7~10d内就诊。分析研究对象发病早期的CT检查资料,提取CT表现特点及征象。结果 38例研究对象中,发生于单侧胸膜病变者34例。其中,病变位于左侧胸膜者18例,位于右侧胸膜者16例,双侧同时出现病变者4例;累及纵隔胸膜者14例(累及左侧纵隔胸膜者6例,累及右侧纵隔胸膜者8例),累及叶间裂胸膜者34例;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者38例,出现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者24例,出现胸膜下条索状影者24例。CT动态随访过程中,37例患者胸膜增厚程度减轻;1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个月复查时增厚程度加重,最厚约1.1cm,12个月再次复查增厚的胸膜较前吸收减轻。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均表现吸收减少,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表现为吸收减少,胸膜下条索状影亦逐渐减少、减薄。另有22例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胸膜结核瘤。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发病早期行CT检查可发现单侧胸膜增厚且不光滑、叶间裂受累伴多发粟粒状改变及微结节,以及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及条索状影等征象,可作为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