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妇产科难治性出血13例,其中剖宫产术后出血2例,自然产后出血1例,前置胎盘出血4例(人工流产术后3例,术前出血1例),妇科肿瘤术后出血6例(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1例).选择性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出血原因、部位后,以直径1~3 mm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绵条或聚乙烯醇(PVA)栓塞.结果 插管成功率100%,12例术后立即无活动性出血,手术成功,1~3天后阴道内完全无流血;1例卵巢癌盆腔转移术后大出血病例,术后仍有出血,又行2次TAE后出血停止.结论 TAE创伤小,疗效快速肯定,且并发症少,又可多次应用,对难治性和危及生命的妇产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出血风险高的病例还可预防性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16例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了16例经动脉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术中如何配合,消除疑虑.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监测尿量及肾功能,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肾动脉血栓等并发症予以严密观察.本组中14例术后血压及肾功能逐渐恢复,2例术后肾功能恢复不良,移植肾被切除.介入治疗前后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介入成功治疗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狭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囊性坏死性肿瘤与脓肿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复查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12例、单发转移瘤10例、脑脓肿9例。行常规MR平扫和增强、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病灶中心坏死区的ADC、FA值。结果:脓肿腔DTI表现为高信号;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瘤中心坏死区呈低信号。在ADC图上,脓肿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6±0.07)×10-3mm2/s;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瘤均呈高信号,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瘤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在FA图上,病灶中心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在DTI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较特异的高信号,ADC值较低,有助于和囊变、坏死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创伤性胼胝体损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筛动脉管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筛动脉管影像解剖学特点,为功能性鼻腔内镜手术(FESS)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例患者行薄层多层CT(MSCT)横轴位螺旋扫描,图像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MPR)、仿真内镜(VE)重建及三维(3D)重建,对筛动脉管的显示率、位置、走行特点、与筛顶的附着关系及上下壁骨质裂缺发生率进行测量和观察。结果筛前、筛中、筛后动脉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00%、42.9%、99.5%。筛前动脉管大多走行于筛泡隔板及中鼻甲基板内或两者之间的前组筛窦气房内;筛中动脉管较多走行于上鼻甲隔板及后组筛房,分别占26.4%、27.5%;筛后动脉管均走行于中鼻甲基板后,以最后筛房最为多见,占53.5%。筛前动脉管以悬吊型为主,占58.0%;筛中动脉管以隆凸型为主,占62.6%;筛后动脉管以隆凸型及隐匿性为主,分别占49.8%、46.9%。筛动脉管上下壁骨质裂缺存在普遍,并以下壁裂缺更多见。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满意显示筛动脉管的解剖学特征,对FESS术中避免筛动脉管及其周围筛顶区域的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6岁,超声体检发现右侧肾盂占位1月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红细胞14/μL,未见其他明显异常指标。腹部CT:右侧肾盂软组织肿块,肾盂及上段输尿管管壁不均匀增厚,CT值约为48Hu,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欠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CT值约为75Hu。18F-FDG PET/CT:上述病灶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max约为 6.2。建议患者行输尿管镜检查及活检,患者拒绝。影像学表现难以除外肾盂癌,遂行右肾及右侧输尿管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大体标本示右侧肾门可见一不规则肿物,大小约为9cm×7cm×6cm,肿物与脂肪囊延续,侵及肾盂粘膜下及肾盂脂肪窦,局部累及肾实质。病理H&E染色示肾门处淋巴组织高度增生,间质内可见大量成熟浆细胞浸润伴纤维组织编织状增生。免疫组化示绝大部分浆细胞表达IgG4阳性(IgG4/IgG>40%,IgG4>100个/1HPF),考虑为IgG4相关性肾病。  相似文献   
17.
动态MRI联合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盆底动态MRI联合排粪造影技术研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盆底功能失调情况,评价其对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敏感性、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09例临床表现有排便频率改变和排便困难、盆部坠胀痛等的盆底功能失调的女性患者.对患者进行盆底MRI和排粪造影检查,评价盆底解剖结构.结果 盆底动态MRI共诊断膀胱膨出54例(49.6%)、直肠子宫陷窝疝11例(10.1%),会阴脱垂29例(26.6%)、直肠前膨出71例(65.2%),外括约肌萎缩19例(18.2%)、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32例(29.4%).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直肠前膨出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但排粪造影检出骶直分离征33例(30.3%)、直肠黏膜脱垂和(或)套叠41例(37.7%),盆底动态MRI未能显示直肠黏膜的脱垂和套叠.结论 盆底动态MRI能够较全面的评价盆底功能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其不足可通过排粪造影来弥补.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通过比较磁共振( MRI) 扩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慢性炎症表观弥散系数差别,研究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周围叶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13例前列腺癌、9例慢性前列腺炎1.5T MRI DWI 研究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前列腺癌及炎症DWI特征及ADC值差别.结果 13例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为(0.78±0.31)×10-3mm2/s, 9例慢性前列腺炎ADC值为(1.02±0.29)×10-3mm2 /s,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5T MRI DWI对前列腺周围叶肿瘤与炎症组织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平面重建及仿真内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多平面重建(MPR)及小肠CT仿真内镜(CTVE)对小肠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13例小肠疾病患者,通过胃十二指肠插管小肠内充气,行多排CT容积扫描后CT仿真内镜及CT多平面重建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对小肠占位性病变,VE显示发现率为91%(10/11),其中腔内型肿块诊断率100%(8/8),腔外型肿块诊断率66.7%(2/3);MPR诊断率为82%(9/11).VE和MPR相结合,能够100%显示小肠占位性病变;小肠炎症性病变2例能被很好地显示.结论 CTVE及CTMPR重建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