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乳腺导管造影1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230例(223例为无溢液的乳腺疾病),283侧乳腺导管造影的经验,重点分析12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的造影所见。结果表明,乳腺导管造影对各种乳腺疾病的诊断正确率达88.1%,对无溢液的乳腺疾病同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作者提出乳腺后前位片,认为该位置显示扁小乳腺及乳腺基底部病变明显优于侧轴位片,并指出乳腺导管中断征象并非癌所特有。最后作者强调,乳腺管造影与钼靶平片联合应用可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2.
近些年来,多排螺旋CT(multislicespiral,MSCT)的临床应用以及血管成像软件的发展,已使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 CT angrography,MSCTA)更加直观、准确,迎合了大范围的血管成像需求,并节省对比剂的用量,有望部分取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在低心率前瞻性扫描模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658例行256层螺旋CT前瞻性扫描患者,设为低心率组(心率均≤70次/min),另选取本院同期300例行256层螺旋CT回顾性扫描患者,设为正常心率组(70~100次/ min),两组患者均运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评分超过2分视为可诊断节段,并记录辐射剂量.结果:低心率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成积以及扫描时有效剂量均低于正常心率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低心率组的图像优良率为94.1%,正常心率组为77.7%,低心率组高于正常心率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在低心率前瞻性扫描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辐射剂量低,图像质量较高,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44.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垂体增生的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的垂体细胞增生的MRI表现,提高对继发性垂体细胞增生的认识及其与垂体肿瘤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证实为垂体细胞增生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MRI影像,男3例,女7例,年龄9~15岁。MRI检查采用1.0T超导型磁共振仪,序列包括冠矢状SE T_1W、冠状T_2WI和T_1WI增强。结果垂体增大明显,平均高径15.5mm(11~23mm),全部呈中央性膨隆,3例垂体柄偏移,5例蝶鞍扩大。所有患者垂体MRI信号均匀,强化均匀。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的垂体细胞增生表现为中央膨隆的垂体明显增大,信号和强化均匀,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
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层CT联合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连续80例患者行CT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CT,1.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ml,注射流率3~4ml/s,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55侧,肺栓塞21例37侧,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8例。结论: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密切,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适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6.
<正>食管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食管原发的黏膜下肿瘤,其特征是食管肌间Auerbach神经丛的神经鞘Schwann细胞的增殖,约占胃肠道所有间叶性肿瘤的2%~6%[1,2]。以往文献多以个例报道及病理学为主,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食管神经鞘瘤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总结食管神经鞘瘤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不同重组方法对颅底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由2位经验丰富医生阅片,作双盲对照研究。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辅以调整CT阈值和精细去颅底骨方法。结果:43例SAH中动脉瘤37例40个,均经DSA证实,其中17个手术切除,21个介入栓塞,2个未作处理。CTA发现动脉瘤36例38个。对动脉瘤体径>3mm者,CTA与DSA检出率相仿;VR能发现体径为1.72mm的微小动脉瘤。结论:CTA能精确显示其三维空间形态,对直径>3mm动脉瘤,CTA与DSA效能相仿,在VR、MIP、SSD三种技术中以VR品质最优,能发现颅底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48.
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9例17只急性高压电击伤的前臂均于72h内行术前MRI检查,并作病理对照。7例14只前臂并行增强扫描。结果 9例17只前臂均于MRI检查后立即行筋膜切开扩创术。单纯扩创者6例11只并臂,MRI表现主要为前群肌肉的损伤,范围较小,呈等T1、长T2信号;后群肌肉损伤较分散,无一定规律,损伤程度较轻,病灶近端增强后和T2WI均示边界锐利,呈刀尖样改变。其中4例8只做了增强扫描,见显著异常强化(Ⅰ型信号),术中电灼刺激相应肌肉有收缩,但较正常减弱,病理见不同程度坏死;在增强4例8只前臂中,有1个移行区者6只,有2个移行区者2只,各移行区边界均较清楚。扩创后截肢者3例6只前臂,MRI表现为弥漫性前后群肌的损伤,呈混 合信号,前臂近端以Ⅰ型信号为主,远端大片呈等T1、长T2或短T2信号,且无明显异常强化(Ⅱ、Ⅲ型信号),术中电灼刺激相应肌肉,未见明确收缩,病理提示几完全坏死。所有截肢前臂均有2个移行区,边界不清,第2移行区均呈花边状强化。结论 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MRI表现为3种信号,怀病理有明确对应关系,有助于临床处理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骨盆骨髓扩散信号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健康成人骨盆DWI检查资料,分析比较骨盆骨髓扩散信号的年龄特征及与年龄、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50岁前后男性骨盆骨髓扩散信号变化不显著,女性变化显著;50岁前,男女骨髓扩散信号存在差异。男女骨盆骨髓扩散信号年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男女骨盆骨髓扩散信号与年龄负相关(r=-0.214,-0.636),而男性骨盆骨髓信号与ADC值不相关,女性呈正相关(r=0.392)。结论健康成人骨盆骨髓扩散信号与年龄、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50.
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SIVAD)是指孤立发生于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等及其分支血管的动脉夹层,而主动脉不受累及。SIVAD以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为主,自发性孤立性腹腔动脉夹层(SICAD)报道较少[1-10]。随着MSCT血管造影(MSCTA)的广泛应用,SIVAD检出率明显增加,SICAD检出率也相应增加。笔者回顾了11例SICAD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其MSCTA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