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7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TACE后肝癌患者中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探讨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52例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生化检查、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计算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分析门静脉癌栓形成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数目、大体分型、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等的关系,并以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TACE后36.51%(92/252)肝癌患者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癌栓形成与患者年龄、AFP、AST、PT、病灶数目、大体分型、APS有关,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PT、大体分型、APS是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轻、弥漫型肝癌、PT延长、伴APS形成的肝癌患者易于TACE后形成门静脉癌栓,上述各项均为门脉癌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是将栓塞材料定向注入支气管动脉,封闭责任血管,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现已成为针对大咯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栓塞材料种类繁多,可以适应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病变基础,种类包括机械栓塞材料弹簧圈、液体栓塞材料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广泛应用的明胶海绵(GSA)和聚乙烯醇(PVA)颗粒以及逐渐推广的各型微球。该文旨在对栓塞材料的种类、特性、应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即刻的疗效及随访疗效,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出血事件发生率、缺血事件发生率、致死率和残疾率。 结果:230例患者术后即刻手术效果:Raymond Ⅰ级205例(89.1%),Raymond Ⅱ级25例(10.9%)。术后12个月,180例患者获得随访,临床效果:Raymond Ⅰ级162例(90%),Raymond Ⅱ级17例(9.6%),Raymond Ⅲ级1例(0.4%)。23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共计24例(14.0%),1例(0.4%)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0.4%)术后出现再出血,12例(5.2%)术中或术后支架内血栓,支架内血栓患者中3例(1.2%)出现缺血并发症,术后未发现支架内血栓或闭塞患者出现缺血并发症患者10例(4.3%),所有并发症患者中出现8例致残(3.5%),致死2例(0.8%)。 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穿刺肝内支架辅助经颈静脉途径开通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单纯颈静脉途径行分流道再通术失败的12例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患者行肝内分流道支架穿刺,辅助经颈静脉通路进行再通,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对12例(12/12,100%)均成功经皮经肝穿刺肝内分流道支架。于 10例(10/12,83.33%)实现分流道再通,术前门静脉压力为(29.20±2.04)cmH2O,术后为(21.70±1.70)cmH2O;对2例(2/12,16.67%)术前无症状患者未能通过分流道,予口服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静脉压力治疗。术中对7例(7/12,58.33%)经肝脏穿刺道置入血管鞘,另5例(5/12,41.67%)仅以导丝穿过闭塞的分流道而未置入血管鞘。术中未发生穿刺道出血等穿刺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10例成功再通患者TIPS分流道通畅率为90%(9/10)。随访5~60个月期间无肝性脑病、肝性脊髓病或门静脉高压症状复发,无死亡。结论 对于经颈静脉通路再通失败的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患者,经肝穿刺分流道内支架可安全、有效地辅助经颈静脉途径实现再通。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9例AOSC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治疗经验.结果 79例患者均行PTCD,穿刺成功率100%,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75例患者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后3~7 d感染性休克症状消失,4例患者于住院期间死上.75例患者中62例患者于病情稳定后根据梗阻原因行二期手术或双介入手术治疗,2例患者于病情稳定后拒绝二次手术治疗,11例患者不能二期手术或双介入手术带管生存,平均4.7个月.结论 对合并感染性休克的AOSC患者行急症PTCD治疗不仅可以快速退黄减压,降低病死率,而且可以改善休克症状,为二期手术或双介入手术治疗创造机会和条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观察一体化可携带~(125)I粒子双链鼻饲营养管用于治疗食管癌合并Ⅳ级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对10例食管癌合并Ⅳ级吞咽困难患者采用介入导管技术开通食管闭塞段,沿导丝送入新型一体化携~(125)I粒子双链鼻饲营养管,使粒子段跨越食管闭塞段,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统计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前与术后3天剂量学参数等指标;术后2个月根据Karnofsky评分、Neuhaus吞咽困难分级评价治疗效果,共随访半年观察疗效。结果 10例均顺利置入携~(125)I粒子双链鼻饲营养管,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70%,无严重并发症。术前与术后90%肿瘤靶区(GTV)剂量(D_(90%))、GTV最小边缘剂量(mPD)、GTV接受200%及1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_(200%)、V_(100%))、适形指数(CI)及靶区外体积指数(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个月Karnofsky评分、Neuhaus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1),肿瘤局部控制率70%。随访半年,再发食管梗阻1例,死亡2例,7例未复发。结论一体化可携带~(125)I粒子双链鼻饲营养管可同时实现胃肠营养和近距离放疗,用于治疗食管癌合并Ⅳ级吞咽困难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腔内治疗逆行撕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RAAD)的效果。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得有关腔内治疗RAAD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综合评价腔内治疗RAAD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及预后。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224例RAA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治疗RAAD围手术期内漏发生率10.22%[95% CI(0.02,0.18)],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0.75%[95% CI(0.00,0.03)],围手术期死亡率1.22%[95% CI(0.00,0.03)]。随访期间6例死亡[0.60%,95% CI(0.00,0.03)],其中5例死因为非主动脉相关性;8例再次接受手术干预[0.89%,95% CI(0.00,0.03)]。结论 腔内治疗RA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9.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不仅是血管结构的被动扩张,还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变性等瘤壁重构。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仅能显示颅内动脉瘤腔的形态特征,最新的高分辨率MRI成像则能评估颅内动脉瘤壁的病理变化。笔者对该技术的现有研究做一系统回顾,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优化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及管理方式的潜在价值做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337例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88例(55.8%)]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49例(44.2%)]。分析两组患者年龄、高危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发病-股动脉穿刺时间(OTP)、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时间(PTR)、术后即刻再通效果[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症状性脑出血[欧洲急性脑卒中协作研究(ECASS)组Ⅱ标准]及术后3个月预后。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伴高血压、伴糖尿病、血管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P=0.02)。预后良好组患者OTP、PTR显著短于预后不良组(360 min对405 min,P=0.01;80 min对100 min,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91.0%对78.5%,P<0.001),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8.5%对28.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42,95%Cl=1.018~1.066)、伴糖尿病(OR=1.930,95%Cl=1.100~3.385)、入院高NIHSS评分(OR=1.286,95%C1=1.190~1.390)、PTR较长(OR=1.007,95%CI=1.001~1.013)、术后症状性脑出血(OR=3.082,95%Cl=1.419~6.695)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伴糖尿病、入院高NIHSS评分、PTR较长、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