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方法12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的患者,行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心电门控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及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观察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在各序列的信号特点。结果急性期血栓在各序列为低信号或等信号;亚急性期血栓在各序列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栓在各序列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特殊类型,应用MRI的多种序列组合可以增强我们对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2.
目的 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将接受两种检查的受检者分别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别的平均骨密度,并计算峰值骨密度各组别的骨丢失率,分析骨密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DXA测量北京地区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峰值骨密度均在30~39岁年龄组,40岁以后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至80~94岁组腰椎、股骨颈、全髋部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21.7%、31.4%和29.5%;QCT测量腰椎松质骨的峰值骨密度在20~29岁组,至80~97岁组累计骨丢失率达58.2%。累计骨丢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松质骨 >股骨颈 >全髋部 >腰椎正位。结论 腰椎QCT可较DXA更早、更准确地显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情况,对增龄性骨丢失更敏感。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磁共振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脑囊虫病的认识.方法 经病理活检或临床确诊的曾经误诊的脑囊虫病6例,回顾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 多发病灶4例、12个,单发病灶2例,均位于额顶叶皮髓质交界区,5个病灶T1WI囊液信号高于脑脊液,T2WI呈高信号,9个病灶T2WI显示囊内容物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均可见水肿带,并呈环形强化.4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脑脓肿.结论 MR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重视流行病学,提高对MR征象的认识,可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4.
卵巢静脉曲张(ovarianvarices,OV)是导致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症首先由Richet于1850年描述,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被确认为与盆腔疼痛有关的疾病。在所有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疾病中,OV是最易被忽视的病变[1]。80年代初,有人开始用手术结扎和切除曲张静脉团方法治疗OV,取得一定效果。1993年Edward(英国)等[2]报道首例经导管途径栓塞OV,取得优良效果。随后比利时、法国、俄罗斯、美国等相继报道了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结果[3~5]。本文对OV的临床表现,影像学…  相似文献   
55.
颈椎动态MRI评估颈椎椎管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颈椎动态MR扫描,观察椎间隙水平硬膜囊前后径(DSD)的变化,了解活动状态下各退变因素对椎管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拟诊颈椎管狭窄的35例患者行中立位及不同伸屈角度矢状面T2WI,测量DSD,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中立位相比较,35例患者小角度前屈致DSD减小者8例,大角度前屈致DSD减小者9例,后伸位致DSD减小者28例。其中,后伸位及中立位DSD在C2~3节段分别为(10.1±1.1)mm和(10.8±1.0)mm(t=2970,P〈0.05),在C3~4节段分别为(8.8±1.2)mm和(9.2±1.2)mm(t=4.636,P〈0.05),在C4-5节段分别为(7.8±1.5)mm和(8.1±1.5)mm(t=3.6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动态MR检查有利于反映颈椎退变因素所导致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的真实情况,后伸位可作为首选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究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情况.方法: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A组、B组,考察2组间相应参数的区别,观察透析早期泵控血流量与相应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B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1.5±21.6)、(235.2±44.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导管动静脉端所处位置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泵控血流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存在相关性(r=0.302,P=0.017).结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导管的患者早期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导管末端位置并不是早期导管功能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可减少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插管长度对导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寻找导致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31名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后摄正位胸片。根据管路长度分为36cm组、40cm组及45cm组。观察年龄、身高、体质量、管路末端位置、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及是否患有糖尿病及冠心病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比较不同长度管路血流量及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54.4±30.6)ml/min,(257.7±23.1)ml/min,(253.0±28.0)ml/min,P=0.603];3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比例行卡方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15);管路末端在心房者与不在心房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37,P=0.002)、白蛋白(OR=0.922,P=0.041)及身高(OR=0.910,P=0.002)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但管路长度并不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动脉瘤和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优化CTA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案。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动脉瘤和动脉狭窄各1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分别进行减影CTA(DSCTA)和常规CTA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方式的图像质量、动脉瘤检出率及对动脉狭窄的显示程度,观察两种技术敏感的血管区域。结果: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端的血管,常规CTA和DSCTA的图像质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对Willis动脉环近端的血管,DSCTA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常规CTA(P〈0.05);对Willis动脉环近端的血管,DSCTA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常规CTA(P〈0.05);对于Willis动脉环近端血管动脉瘤,DSCTA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A(P〈0.05);对于动脉狭窄,常规CTA过度诊断率为18.2%,显著低于DSCTA(P〈0.05)。结论:DS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很高,适用于动脉瘤的筛查;常规CTA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59.
含钆造影剂在动脉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含钆造影剂在动脉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9例接受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患者,2例有使用碘剂的禁忌证而单纯使用含钆造影剂。7例同时进行了含碘与含钆造影剂比较,造影血管包括胸主动脉,颈总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肝动脉,髂动脉及子宫动脉,含钆造影剂为离子型钆喷替酸葡甲胺,使用剂量≤0.3mmol/kg体重,术中监护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术后进行血尿常规钆喷替酸葡甲胺,使用剂量≤0.3mmol/kg体重。术中监护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术后进行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 7例患者进行含碘与含钆造影剂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比较,含钆造影剂在显示动脉主干血管影像与含碘造影剂无显著性差异。远端分支及肿瘤染色的图像质量差于含碘造影剂,2例患者单纯使用含钆造影剂完成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含钆造影剂动脉内注射对患者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无不良影响。结论 应用含钆造影剂做DSA可获得较清晰的图像,对于碘剂过敏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应用含钆造影剂进行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0.
以3种不同的磁纳米颗粒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其对水中氢质子弛豫时间的影响。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检测,表明在恰当的对照实验点上磁纳米颗粒对水中氢质子的弛豫时间存在着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期应用磁纳米颗粒进行分子识别的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