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66篇
耳鼻咽喉   2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6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546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7篇
  14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39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年来肺部微生态开始成为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热点。健康人群和肺癌患者在肺部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环境因素、吸烟、遗传对肺部微生态及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有研究发现肺癌患者的下呼吸道微生物的组成与健康人群显著不同。所以通过改善肺部微生态,抑制肺癌的发生发展的微环境,可能为肺癌早期防治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策略。就肺部微生态的与肺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左乳癌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与X线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放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6例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胸壁表面垫5 mm填充物,并用热塑体膜固定CT扫描定位,利用TPS计划系统设计胸壁9MeV电子线照射和6MeV-X线IMRT两种放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调强放疗计划PTV的D_(mean)、D_(min)、V_(95)和D_(95)明显高于电子线放疗计划,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max)、V_(105)、V_(110)和D_5明显低于电子线放疗计划,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调强放疗计划明显优于电子线放疗计划,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调强放疗计划明显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V_5、V_(10)、D_(mean)、全肺V_(20)、D_(mean)和脊髓D_(max)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V_(20)、右肺D_(mean)心脏V_(10)、V_(30)、D_(mean)和右乳D_(mea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调强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上比电子线放疗放疗有明显优势,X线调强放疗计划能明显降低患侧肺高剂量受照体积,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侧肺低剂量照射体积及心脏的照射剂量,在表面垫适当厚度的填充物可使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和进一步降低心肺的受照剂量并同时提高皮肤剂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观察腹腔镜与开腹式结直肠癌保肛术后各60例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和分析两种不同术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均接受保肛手术治疗,其中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60例,B组选用传统开腹手术60例,以QLQ-C 30问卷调查方法测定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生活质量值,生活质量评分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周A组与B组相比,A组的生活质量指数明显高于B组;术后1个月,A组生活质量指数稍高于B组,术后6个月,两组的生活质量分值无显著差异。结论近期保肛患者结直肠癌术后的生活质量,腹腔镜手术组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两组术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24.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63-566
目的:探讨同期调强放化疗和同期普通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同期调强放化疗组和同期普通放化疗组,各39例。A组:IMRT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照射治疗计划靶区(PTV)46.8 Gy,每次1.80 Gy,盆腔淋巴结转移PGTVnd 59.8Gy,每次2.30 Gy,每周5次,共26次,使95%等剂量曲线覆盖靶区,95%~98%PTV接受处方剂量。腔内放疗采用192Ir后装机治疗,A点剂量每次6 Gy,每周1~2次,总剂量30 Gy,共5次,共2~3周。B组:普通放疗采用6MV-X外照射,盆腔大野总剂量30 Gy(每次2 Gy,每周5次,共15次),后改四野总剂量20 Gy(每次2 Gy,每周5次,共10次)。当盆腔大野照射20 Gy后即开始同期采用192Ir后装机行腔内放疗,A点剂量每次6 Gy,每周1~2次,总剂量36~42 Gy,照射6~7次,共3.5周,腔内照射当天不作体外照射。转移淋巴结区域采用体外小野补量放疗16 Gy。化疗在放疗开始后1周内单药顺铂40 mg/m2,每周1次,连用6次。结果:同期调强放化疗组和同期普通放化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毒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放射性直肠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2);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7.44%和94.87%,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97.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调强放化疗可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明显减轻,但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FUS)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建立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随机分为FUS组、PD-1单抗组、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于造模后第9天始对前3组分别给予干预,隔天1次,共4次:FUS组经尾静脉注入微泡后行FUS辐照,PD-1单抗组予腹腔注射PD-1单抗溶液,联合治疗组予FUS辐照后经腹腔注射PD-1单抗溶液,对照组不予干预。造模后第17天行对比动态增强MRI及病理检查,比较4组肿瘤体积及MRI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CD4+、CD8+T细胞数量及Caspase-3活化细胞百分比。结果造模后第17天,联合治疗组肿瘤体积小于其余3组(P均<0.01),其相对容积转运常数rK trans高于PD-1单抗组(P=0.02)及对照组(P均<0.05),Caspase-3活化细胞百分比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8+T细胞数高于其余3组(P均<0.05)、CD4+T细胞数低于其余3组(P均<0.05)。结论FUS协同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有利于延缓大鼠脑胶质瘤进展。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13。(TGF.13.)在肝纤维化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6例肝纤维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100名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血清VEGF及TGF.B,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清VEGF及TGF-13,浓度为(110.87±22.64)ng/L和(15.08±3.2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98±4.75)ng/L和(7.17±1.86)μg/L(t值分别为20.166、11.066、P均〈0.001);观察组s1、s2、s3、及S4期患者血清VEGF分别为(84.25±16.86)、(101.87±26.70)、(118.04±20.75)、(134.65±25.73)ng/L(F=15.689,P〈0.05),TGF-β1分别为(10.87±2,64)、(13.06±2.74)、(17.87±3.28)、(22.76±4.75)μg/L(F=12.438,P〈0.05);肝纤维化患者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0.532,P〈0.05)。结论:血清VEGF与TGF-13,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检可作为诊断及判断病情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预测结肠癌(COAD)患者预后。方法从癌症基因组计划(TCGA)数据库中下载COAD患者RNA-seq数据和临床信息;从TCGA SpliceSeq数据库下载7种类型的可变剪接事件;剪接因子(SF)数据从SpliceAid 2数据库中下载。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相关可变剪接事件(PAS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用于计算风险值并构建风险模型。用Cytoscape Reactome FI插件构建互作网络,寻找核心节点;用基因本体(GO)富集和KEGG通路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Kaplan-Meier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PASE风险模型的评估;用SF与其他基因的PASE构建预后相关互作网络。结果398例COAD患者中共有9085个基因发生了35391次可变剪接事件,有1811个基因发生了2015次PASE。由8个PASE构成的预后风险模型中,以0.919作为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是0.860(1年生存率)。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预后风险模型都与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经过多因素调整后,预后风险模型依然与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01)。预后风险模型中,8个PASE与其对应基因mRNA的表达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TCGA-COAD全基因组分析了PASE对预后的影响,构建了可用于预测COAD预后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Monaco计划系统中不同布野方式对左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2例,采用Monaco计划系统,在相同的优化条件下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单野双弧(1F2A)、两野双弧(2F2A)、动态调强(dMLC)3种计划,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结果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2%计划靶区受到的照射剂量(D2)、98%计划靶区受到的照射剂量(D98)、50%计划靶区受到的照射剂量(D50)、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等参数比较,1F2A计划均优于2F2A、dMLC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2A计划得到的左肺接受5 Gy剂量照射的体积(V5)以及10、20、30 Gy剂量照射的体积(V10、V20、V30)和平均剂量(Dmean)均低于1F2A计划和dMLC计划,其中V5、V10、D mean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F2A计划相比,2F2A计划和dMLC计划的右肺V5、V10和D mean以及右乳的Dmean、脊髓的Dmax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V5和Dmean方面,dMLC计划均低于1F2A计划和2F2A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2A计划的子野数与1F2A计划、dMLC计划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2F2A计划能降低患侧肺、心脏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和体积。综合考虑计划质量和执行效率,建议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采用2F2A布野方式的容积旋转调强技术。  相似文献   
29.
30.
乏氧代谢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在宫颈癌中与疾病的进展、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阳离子电极测量、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方法可以提供肿瘤乏氧代谢的部分信息,但目前尚缺少一种相对简便、准确、无创且可以在临床广泛开展的宫颈癌乏氧代谢成像方法.通过磁共振功能成像及分析定量参数与肿瘤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将使无创性了解(宫颈癌)患者体内乏氧代谢肿瘤组织的分布、局部组织血流灌注及肿瘤微环境等生物学特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