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4 毫秒
21.
提高病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巧燕  何雯  张美艳 《医学信息》2009,22(5):637-638
为提高病理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其教学的特点,结合我院实际,就增加感性认识、组织芯片示教、多种媒体综合、开放实验教室、自主创新实验等做法和体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草分枝杆菌 F.U.36 (乌体林斯注射液 )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 0例 ,两组在维持原控制用药的基础上 ,观察组加用乌体林斯注射液 1.72 μg肌肉注射 ,开始肌肉注射 1次 /周 ,2个月以后肌肉注射 1次 / 4周 ,疗程 1年 ,对照组维持原来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及进行免疫指标检测 ,1年后评价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控制 8例 ,显效 2 0例 ,好转 11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为 97.5 % ;对照组临床控制 2例 ,显效 15例 ,好转 15例 ,无效 8例 ,总有效率为 80 .0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观察组治疗后每天吸入布地奈德的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1)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Ig G、Ig A、CD3、CD8、IFN- γ均升高 (P<0 . 0 1) ,Ig E、Ig M、CD4 、CD4 / CD8、IL- 4均降低 (P<0 . 0 1) ;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则不明显。结论 :在常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配合草分枝杆菌 F.U. 36免疫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发作 ,草分枝杆菌 F.U. 36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能改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调节 Th1/ Th2的平衡 ,具有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nm23-H1基因突变及异常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突变及异常表达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63例中国人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基因组DNA,同时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2)应用PCR扩增nm23-H1基因全部编码序列第2-5位外显子后,经SSCP法初步筛查基因突变并对异常带型样本进行DNA测序分析;(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大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基因第2-4位外显子在63例大肠癌组织中(其中20例标本有淋巴结转移)未发现异常突变,仅有15例大肠癌组织nm23-H1基因第5外显子序列存在突变,其第360位碱基发生T-C置换(同义突变);nm-23-H1基因蛋白在大肠粘膜组织中有表达,在部分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其癌旁粘膜组织低,并与肿瘤转移有相关性,结论:nm23-H1基因突变的大肠癌组织中为小概率事件,大肠癌病类型,有无转移与nm23-H1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性;nm23-H1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与大肠癌的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 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 、SMA 和FISH检测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的表达。选取85例非DFSP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对照组,10例非DFSP作为FISH检测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的对照组。结果: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 、SMA 在73例DF?SP中阳性率分别是100% 、91.78% 、61.64% 、0、0、6.85% ,在对照组中不同程度表达,其中CD34的表达在鉴别诊断中有意义。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在DFSP的阳性率为86.96%(60/ 69),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在DFSP的诊断中,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是DFSP较为特异性、敏感性的标记,而CD34是DFSP相对理想的标记。   相似文献   
25.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典型的CT征象为平扫显示(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速升速降"型强化,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为HCC由肝动脉供血且血供丰富.而乏血供型HCC较为少见,增强扫描强化形式多样,容易导致误诊.本文对经过手术病理/肝穿刺活检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乏血供型HCC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加深对此类HCC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6.
现将我院1981年~1989年住院确诊的皮质醇增多症所致的骨质疏松23例作一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与结果一般资料 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5~54岁,平均31.7岁。病程2月~8年。有典型的皮质醇增多症外貌和临床表现。尿17-羟类固醇(17-OH)43.8~122.8μmol/24 h,平均80.2±20.9μmol/24h,>69μmol/24h20例,其中出现代谢性骨病19例,<69μmol/24h10例,其中出现代谢性骨病4例,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尿17-酮类固醇(17-ks)19.3~90.3μmol/24h,平均48.6±19.3μmol/24h。17例血皮质醇测定均>828nmol/L(8Am),全部出现骨质疏松。血钾3.3~5 mmol/L,血钙2.1~2.75mmol/L,24小时尿钙2~4.65mmol/24h,血尿素氮2.86~  相似文献   
27.
28.
29.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SYK)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YK在外周NK/T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分期及细胞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性。结果SYK在NK/T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率为27.27%(15/55);低表达率为72.73%(40/55),且与临床分期和细胞增殖指数有关。SYK高表达者具有较高的肿瘤分期和增殖指数。结论NK/T细胞淋巴瘤中SYK表达上调与细胞增殖及临床分期有关,是其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记。  相似文献   
30.
病例摘要:施×,男, 7岁,钦州县人。住院号136589。主诉:皮肤日渐苍黄已三年多,于1979年6月4日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第四胎,产后一般情况良好。自4岁开始皮肤苍黄且逐渐加重,间有发热,精神较差,食欲一般,身体日渐消瘦,怠倦乏力,腹部逐渐增大。大便正常,尿常呈黄色。在当地医院拟诊为“地中海贫血”,经治疗未见效,遂转我院。家族史:母孕5产5,身体健康;父及兄弟姐妹均诉无贫血史。入院检查:体温37.7℃,呼吸25次/分,脉搏168次/分。发育迟缓,营养欠佳,体质消瘦,神志清楚,表情呆滞,呈慢性病容。头围48厘米,身长98厘米,体重14公斤。皮肤苍黄,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