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适应放疗可根据患者解剖和/或生理的变化对放疗计划进行修正。与加速器集成的锥形束CT成像装置是最普遍的在线影像获取设备。但是,由于锥形束CT固有的电子散射,重建影像的电子密度不准确,使得通常采用的基于密度的配准算法配准计划扇形束CT和在线获取的锥形束CT影像时,会产生较大的配准误差。我们通过建模图像变形配准问题为一个求解梯度距离能量泛函的极值问题,然后通过变分法和Gauss-Seidel方法获得一种新型的基于梯度信息的变形配准算法的迭代公式。该方法在迭代过程中同时考虑梯度信息的吻合和变形场的连续性,产生准确光滑的变形场。此算法迭代公式的局部特性,使其便于并行实施。通过OpenCL编程将此算法在图形处理器(GPU)上并行实施,大大缩短了配准时间。利用配准结果结合flood filling和cubic matching算法,可以快速地完成在线器官映射。算法临床数据配准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梯度场的配准算法与基于密度的算法相比可以更准确地配准临床锥形束CT和扇形束CT影像。由于配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配准结果可用于在线器官映射和在线重新计划优化。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分析放疗联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应用于骨转移疼痛中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应的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骨转移疼痛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取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3例.治疗组采取放疗联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放疗方式.针对二组患者骨转移疼痛、骨质变化、生活质量以及血液毒性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VAS总有效率、骨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KPS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放疗联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方式应用于骨转移疼痛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3.
乏氧是多数实体瘤的固有特征之一,可增加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耐受性、促使肿瘤血管生成,是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杀伤肿瘤内的乏氧细胞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生物还原性药物可通过特定的还原反应激活为细胞毒性代谢产物进而杀伤乏氧肿瘤细胞,而小分子靶点抑制剂则选择性地作用于乏氧途径中的关键环节,二者为肿瘤的乏氧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基于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内乳前哨淋巴结(IM-SLN)位置分布,探讨内乳淋巴结(IMLN)引流区预防性照射的靶区范围。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709例初诊为乳腺癌并在术前对IM-SLN进行了SPECT/CT前哨淋巴结显像检查的患者,其中97例患者IM-SLN显像阳性,显像的IM-SLN总数为136枚。依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和丹麦乳腺癌合作小组(DBCG)指南勾画IMLN临床靶区(CTV),分别定义为CTVRTOG和CTVDBCG,确定CTVRTOG及CTVDBCG与IM-SLN的位置关系。结果 位于第1~5肋间的IM-SLN个数分别为55、41、33、6和1枚,第1~3肋间IM-SLN数占总数的94.9%。CTVRTOG边缘到IM-SLN中心点及5 mm直径IM-SLN外侧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4.10 mm(95%CI 3.54~4.65 mm)和6.40 mm(95%CI 5.81~6.98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86,P<0.05),而CTVDBCG到两者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0 mm(95%CI 1.16~2.05 mm)和3.34 mm(95%CI 2.78~3.89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4,P<0.05)。CTVRTOG边缘到IM-SLN中心点及5 mm直径IM-SLN外侧缘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大于CTVDBCGt=16.640、19.815,P<0.05)。CTVRTOG、CTVDBCG分别可覆盖18.4%、60.3%的IM-SLN中心点。覆盖90%及100%的IM-SLN中心点时,CTVRTOG需外扩8和15 mm,而CTVDBCG需外扩5和13 mm。设定IM-SLN的直径为5 mm时,覆盖90%及100%的IM-SLN时,CTVRTOG需外扩11和17 mm,而CTVDBCG需外扩7和16 mm。结论 基于SPECT/CT显像图像上IM-SLN的分布,内乳淋巴结预防性照射靶区范围包括第1~3肋间是合理的;无论基于RTOG还是DBCG指南所勾画内乳靶区均不足以覆盖90%的IM-SLN。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复方阿胶浆对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化疗方案导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GP方案化疗的119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55)和治疗组(n=64),两组均给予GP方案(吉西他滨1g/m2,d1、d8;顺铂20mg/m2,d1~d8;21天为1周期),治疗组于化疗前1~2天开始口服复方阿胶浆,20ml/次,每日3次,直至化疗结束后1周。比较两组化疗期间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11)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剂量,以及第1、2个周期化疗前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化疗后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最低值和因骨髓抑制导致的化疗推迟率,同时化疗2个周期后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版评价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rhIL-11和rhG-CSF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2个周期化疗前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个周期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第1、2个周期化疗后的白细胞计数最低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按时完成107个化疗周期,推迟21个;而对照组按时完成75个化疗周期,推迟35个;治疗组的化疗推迟率低于对照组(16.2% vs. 32.1%, 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分别为49.09%和85.45%,与治疗组的43.75%和79.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服用复方阿胶浆期间未见任何明确相关的不适感及副作用。结论 复方阿胶浆可改善GP方案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有效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水平,对化疗的近期疗效无负面影响,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累及野照射联合化疗的失败模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01-2009-01-01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累及野放疗联合化疗的8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依据首次复发部位与治疗靶区,将失败模式分为照射野内复发、野外区域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并分析不同复发模式组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80例患者治疗有效68例(85.00%),达临床完全缓解(CR)19例(23.75%),部分缓解(PR)49例(61.25%)。中位随访时间52.6个月(95%CI:46.1-56.7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4.4个月。共76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野内复发43例(53.75%),远处转移33例(41.25%),野外区域淋巴结复发24例(30.00%)。有野内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患者MST分别为14.2和13.2个月,均显著低于未出现者的17.4个月(P=0.01)和15.9个月(P〈0.001),而出现野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未出现者MST均为14.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结论累及野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野内复发及远处转移为主要复发模式且影响生存,而野外区域淋巴结并未明显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其可行性有待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食管肿瘤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食管鳞癌初治患者,治疗前经食管镜活检病理确诊,行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治疗前活检标本和手术标本Ki-67表达的标记指数。结果放化疗后重度反应者12例(30.0%),中度反应20例(50.0%),轻度反应8例(20.0%)。显著有效率30.0%,总有效率80.0%。放化疗前、后食管鳞癌组织中Ki-67表达的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中度放化疗反应组放化疗前、后Ki-67标记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反应组放化疗前Ki-67标记指数与放化疗后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食管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仍有肿瘤病灶存在,约20%的患者肿瘤组织退缩不明显。放化疗前后食管鳞癌组织中Ki-67表达的标记指数明显下降,提示放化疗后肿瘤的增殖能力较放化疗前下降。  相似文献   
98.
99.
100.
目的 比较基于不同体位定位CT下不同勾画者勾画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靶区差异。方法 2016-2017年间27例保乳术后拟行EB-PBI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俯卧位及仰卧位模拟定位3DCT扫描。5位勾画者分别在两种不同体位CT图像上基于术腔金属夹完成瘤床(TB) 靶区勾画和临床靶区(CTV) 的构建。比较两种体位不同勾画者间的靶体积、变异系数(COV)、匹配指数(MD)差异。结果 无论仰卧位还是俯卧位时,不同勾画者所勾画TB、CTV均不同(P<0.001、P=0.001、P<0.001、P=0.001)。俯卧位时不同勾画者CTV交集比仰卧位大5.79cm3(P=0.011)。仰卧位时5位勾画者的COVCTV显著大于俯卧位(P=0.014)。仰卧位时5位勾画者的MDTBTB及MDTBCTV均显著劣于俯卧位(P<0.001、P=0.001)。结论 与仰卧位相比,基于俯卧位构建EB-PBI靶区可显著减少不同勾画者间差异,提高勾画者间的一致性。因此,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基于俯卧位施行EB-PBI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