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0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刘爱迪  马悦  尹璐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11):807-812
背景与目的:乳腺纤维腺体组织的密度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该研究旨在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锥光束乳腺CT(cone beam breast computed tomography,CBBCT)平扫及CBBCT增强检查对具有致密类乳腺的临床就诊者的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探讨CBBCT增强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5月—2014年8月同时接受MG、CBB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患者,共有来自80例患者的80侧乳腺符合条件入组。将80侧乳腺的MG、CBBCT平扫及增强诊断结果与其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测量CBBCT增强前后肿物的CT值变化(△CT),并对其强化程度及类型进行分类。结果:符合条件入组的80侧致密类乳腺,经手术或活检病理学证实,其中40侧为良性,40侧为恶性。将80侧乳腺的MG、CBBCT平扫及增强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34(95%CI:0.855~0.977)、0.971(95%CI:0.907~0.996)和0.975(95%CI:0.912~0.997),P<0.01。以BI-RADS 4b为截断点,三者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2.5%、75%和92.5%。CBBCT增强检查可见恶性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而良性肿瘤强化方式呈多样性。恶性肿瘤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肿瘤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C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1)。结论:CBBCT增强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灵敏度,对提高具有致密类乳腺的临床就诊者乳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和良恶 性肿瘤的鉴别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 IASLC/ATS/ERS)关于肺腺癌分类对局部晚期肺腺癌术后3DRT疗效影响。方法分析2010—2013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150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IASLC/ATS/ERS分类标准分为伏壁为主型(LEP)、腺泡为主型(ACN)、乳头为主型(PAP)、微乳头为主型(MIP)以及实性为主型(SOL),并进一步分为LEP组、ACN/PAP 组和MIP/SOL组,对各组OS、DFS进行比较。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OS为30.8个月,中位DFS为25.8个月。 LEP组、ACN/PAP组、MIP/SOL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40.0、32.2、28.3个月( P=0.005),中位DFS分别为29.2、25.8、24.2个月( P=0.011)。对于ACN/PAP组患者放疗、未放疗的中位OS分别为37.4、25.3个月(P=0.000),中位DFS分别为31.1、25.2个月( P=0.000)。对于MIP/SOL组患者放疗、未放疗组中位OS分别为28.3、27.4个月( P=0.783),中位DFS分别为25.3、24.0个月( P=0.732)。结论 IASLC/ATS/ERS病理分类标准对术后放疗的局部晚期浸润性肺腺癌预后有预测价值。对于ACN、PAP患者术后可行放疗,而对MIP、SOL患者术后没必要放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究MRI定量参数预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月188例经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的MRI图像资料。计算肿瘤及子宫的体积及肿瘤/子宫体积比(neoplasm/uterus volume ratio,N/U),分别测量病灶及正常子宫肌层、闭孔内肌、臀大肌三处参比部位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b值为800 s/mm2),计算ADC平均值(ADCmean)、ADC值的离散系数(coefficient variance,CVADC)及相应的ADC比值(rADC)。利用非参数检验评估EC病理分级间各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参数对高级别EC的预测效能。  结果  高级别EC的N/U明显高于低级别(P<0.001),其ADCmean及3处rADC均低于低级别EC(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U及rADC子宫肌层可独立预测高级别EC(P=0.018及P<0.001),当N/U>0.11、rADC子宫肌层<0.65时联合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7、灵敏度为70.97%、特异度为76.56%。  结论  MRI定量参数对于术前预测EC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4.
王化  邹强  刘佩芳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04-1207
  目的  结合MR增强扫描,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TACE治疗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b=500, 0 s/mm2)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的大肝癌患者32例, 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ADC值, 并比较TACE治疗后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及与TACE前ADC值的差异。  结果  TACE后整个病灶的ADC值[(1.39±0.18)×10-3mm2/s]较TACE前[(1.23±0.19)×10-3mm2/s升高(P=0.016)。TACE后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1.80±0.32)×10-3mm2/s]明显高于肿瘤强化区的ADC值(1.15±0.30)×10-3nm2/s](P < 0.001), 肿瘤强化区的ADC值明显低于TACE前的ADC值(P=0.048), 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明显高于TACE前的ADC值(P < 0.001)。  结论  ADC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活性, 分别测量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的ADC值能更准确地评估大肝癌对TACE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35.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X线摄影是早期检出乳腺癌最有效手段。但在X线片上由于腺体组织的重叠会影响到病变的检出与诊断。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是一项新的数字乳腺摄影方法,它是由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摄所获得的低剂量X线图像经重建后合成的断层图像。这项技术在获得的三维图像基础上,克服了传统乳腺摄影需要压迫乳腺所带来的不适,以及重叠组织所隐藏的癌灶。DBT可以降低复检率,增加活检病人的选择性,提高癌灶的检出率,有效降低由于组织重叠而造成的误诊,减少患者因"假阳性"病变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焦虑。尽管DBT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表明,这项技术拥有很大的潜能,其价值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36.
客观认识乳腺癌术前MRI的诊断价值——COMICE研究结果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OMICE研究结果提示,将MRI加入术前常规评估,并未显著降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再手术率。相关论文发表于《柳叶刀》杂志(Lancet2010;375(9714):563—571)。  相似文献   
37.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诊断乳腺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乳腺摄影是早期检出肿瘤的方法之一。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能够克服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因组织重叠而影响病变观察的问题,降低复检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提高癌灶的检出率。对于致密型乳腺,DBT可以减少"假阳性"的检出,降低乳腺癌筛查的成本,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8.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的关键。MR成像尤其是功能MR成像技术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生物学评价、疗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综述宫颈癌的功能MRI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各种功能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不足,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和技术条件选择和组合多种功能MRI技术提供有益提示,从而提高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9.
王立侠  刘佩芳  叶兆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36-139
目的:对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放疗后宫颈癌组织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分析。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以及放疗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77例宫颈癌患者、105例正常宫颈对照组和117例放疗后宫颈癌患者进行横断面/矢状面DWI扫描(b取0和500s/ram。),观察正常宫颈、宫颈癌及放疗后宫颈癌的DwI表现,并测量相应的ADC值,比较正常宫颈腺体和纤维间质的ADC值,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的ADC值,宫颈癌放疗后恢复正常或炎症反应、放疗后肿瘤残存分别与初诊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的ADC值,放疗后肿瘤复发与初诊宫颈癌及放疗后恢复正常或炎症反应的ADC值差异。结果:105例正常宫颈于DWI上呈高-低-稍高信号,宫颈腺体和纤维间质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177例宫颈癌于DWI上呈高信号,其ADc值(1.08±0.36)×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P=0.001)。b=500s/mm2时,诊断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95%可信区间为0.626~0.985。117例放疗后宫颈癌中,54例宫颈恢复正常或呈炎性反应,其ADC值较初诊宫颈癌高(P=0.000),与正常宫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46例宫颈癌组织残存,其ADC值与初诊宫颈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90),但低于正常宫颈(P=0.000),17例放疗后宫颈癌复发,其ADC值与初诊宫颈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0),但与放疗后恢复正常或呈炎性反应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结论:DWI能够区分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可用于宫颈癌诊断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40.
王虹壬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9):1264-1267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影像学成像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出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且通过血管的变化情况来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相比以往的RECIST评价方式,CT灌注成像在治疗伊始就可以提供肿瘤变化情况的信息。基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原理,CT灌注成像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强化峰值等灌注参数。而CT灌注成像对于“血管正常化”的指标的分析将可以影响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和疗效的预测评价。非小细胞肺癌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CT灌注成像评价指标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而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分型的不同也在CT灌注成像的评价中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技术层面的限制,灌注参数的可重复性较差,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过大及造影使用的对比剂的毒性等,这种方法的应用推广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相信随着更多分子影像标志物的出现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应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进行临床评价将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