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7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张占卿 《家庭用药》2010,(11):56-57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超重肥胖人群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危害着人们健康。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道医疗保障制度较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普及,居民务农者少,多数就业于乡镇企业。为了解该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笔者对该地区部分人群体检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肺炎高分辨率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HR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1个月内100次HR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发病初期行HRCT检查(3d内)6例,小片磨玻璃密度影3例,小片实变影3例.病变进展期(发病3d后)36例患者均表现为双肺多发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实变,其中主要呈弥漫磨玻璃密度影9例,占25.0%;弥漫磨玻璃密度影伴实变影20例,占55.6%;主要呈肺实变影7例,占19.4%;合并胸膜病变10例,占27.8%.在发病(8.0±2.6)d内病变进展最为明显,发病(16.0±4.8)d后为吸收期,36例病变均明显吸收,23例出现肺间质增生,占63.9%.病灶的动态变化分三型,包括先进展后吸收型、进展和吸收并存后吸收型和逐渐吸收型,以先进展后吸收型为主,占41.7%.结论 HRCT可准确显示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病变形态和范围,监测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4.
先天性胆囊缺如少见,胆总管结石并发胆总管横结肠内瘘更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62岁。右上腹部反复隐痛3年,期间间断寒战、发热、黄疸,经抗炎对症治疗缓解。近1年伴腹泻,腹泻每日3~4次。2个月前开始右上腹部隐痛伴寒战、发热,抗炎对症治疗,近3d病情加重,高热不退,体温达39~40℃。B超示:肝硬化、脾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未显示。外院CT报告:肝硬化,脾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及胆囊积气。我院CT、MRI、MRCP报告:肝硬化、脾大,胆总管结石,胆囊未显示(图1、2)。血常规:白细胞16×109/L,中性粒细胞85%。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6 U/L,天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4 U/L,总胆红素131 μmol/L,直接胆红素46 μmol/L。诊断:胆总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萎缩?肝硬化。急症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95.
鲍美娟  董宁  张林 《护理研究》2012,26(22):2041-2043
[目的]调查某医院护士对医院跌倒预防相关环境安全管理的认知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运用“医院跌倒预防相关环境安全管理调查问卷”对14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的医院跌倒预防相关环境安全管理评分为50.02分±17.81分,“我认为病人在医院内发生跌倒应由院方负责”“我能够运用预防跌倒的措施来保护我负责的病人”“我所在病房有跌倒风险的病人随时有人陪同”认同度较低.不同职务、职称、工作年限的护士对医院跌倒预防相关环境安全管理的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者对医院跌倒预防安全管理环境的认知较护士高.[结论]护士对医院跌倒预防相关环境安全管理的认知水平为中等,现有的跌倒预防措施需要完善,建立明确的跌倒责任鉴定体系势在必行.对跌倒的评价应建立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ABSL-3)实验室内对结核分枝杆菌(MTB)动物建模过程采样监测,为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在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并由卫生部批准的,可从事MTB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的ABSL-3实验室内实施MTB动物建模,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采样。用快速分子诊断和常规病原学方法对样本进行特异性检测分析。结果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使用后的清场工作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环境的细菌量,BSL-3实验室在日常使用中也会存在少量的环境微生物,由于负压强度和使用频率的差异,核心区的环境洁净度明显高于准备间。70%乙醇喷洒消毒及擦拭可以使准备间物体表面的细菌量检出率从59.26%下降到9.38%;核心区物体表面的环境细菌检出率从6.59%下降到1.52%,核心区MTB检出率从10.99%下降到0。在ABSL-3实验室和生物安全柜双重负压环境下,可避免空气中MTB气溶胶污染。结论 ABSL-3实验室的负压环境和正确的防护及消毒措施对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有重要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
安普贴外敷可防治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安普贴对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研究分为预防和治疗2部分.预防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实验组在静脉穿刺部位上方近针眼处用安普贴直接外敷;对照组为直接薄膜同定留置针.治疗研究对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实验组30例患者,对照组28例患者.观察时间为1~5d.结果 预防研究的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3.0%,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90.0%.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研究的实验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7.9%.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安普贴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相似文献   
98.
刘坤  李庚  冯艳玲 《山东医药》2008,48(47):4-5
目的探讨端粒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胃癌和18例癌前病变(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0例,非典型增生8例)组织中端粒酶及PCNA。结果端粒酶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癌前病变为22.22%,两者相比,P〈0.05;PCNA分别为72.50%、27.78%,两者相比,P〈0.05。结论端粒酶和PCNA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端粒酶、PCNA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复治结核病患儿临床特征,笔者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收治的41例复治药物敏感结核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础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及分类、复治原因、肺结核胸部CT表现、治疗与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发现,41例患儿中,肺结核占58.5%(24/41),肺外结核占41.5%(17/41)。肺外结核中,淋巴结结核占41.2%(7/17),结核性脑膜炎占29.4%(5/17)。因不合理或不规律用药、复发、治疗失败而复治的患儿分别占58.5%(24/41)、31.7%(13/41)、9.8%(4/41),而在前者中有18例(75.0%)因药物不良反应所致。24例有胸部CT检查的肺结核患儿中,12例(50.0%)表现为单侧肺非空洞病灶、9例(37.5%)为双肺病灶,2例(8.3%)为单侧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1例(4.2%)表现为空洞。23例(56.1%)复治患儿使用了3H-R-Z-E/9~15H-R-E或3H-R-Z/9~15H-R-E(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治疗方案,余18例(43.9%)使用了非规范治疗方案。经随访,35例(85.4%)患儿成功完成治疗且治愈;2例(4.8%)患儿仍在服药,病情稳定;4例(9.8%)失访。由此可见,复治药物敏感结核病患儿以肺结核、因不合理或不规律用药致复治者为主,胸部CT表现以单侧肺非空洞病灶者多见,总体预后良好。但应注意患儿的随访,尤其是对初治中有药物不良反应者。  相似文献   
100.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5):303-30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储存库是HIV-1功能性治愈最主要的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HIV-1功能性治愈中的作用。本研究介绍了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在HIV-1功能性治愈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