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59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LET射线诱发的DNA集簇性损伤,特别是双链断裂( double-stand break, DSB)-集簇性损伤比低LET射线诱发的单一位点DSB损伤的修复更为困难甚至不能修复,更易造成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和癌变的严重后果。 DNA损伤应答( DNA damage response, DDR)机制,包括损伤信号的监测和传递、启动修复系统、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通过以此构成的复杂而精确的调控网络来应对这些损伤,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DSB-集簇性损伤诱导细胞DDR的精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本文主要就当前DSB-集簇性损伤的诱导与电离辐射的品质、DSB-集簇性损伤修复及其修复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索α粒子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双链断裂(DSB)的修复特点及与染色质结构的关系,为其作为α核素内照射鉴定指标和生物剂量估算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4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0.5Gyα粒子和γ射线照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照射后10min~48hDSB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同源重组(HR)修复蛋白Rad51焦点的形成及其消除过程,以及它们在染色质中的分布。结果 与未照射时相比,人淋巴细胞经0.5Gyα粒子照射后10min~2h,可见明显的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t=11.12、14.40、16.56,P<0.05),至照后6h基本消失;而γH2AX焦点形成数在α粒子照射后30min达到最大值(t=51.72,P<0.05),6h内快速下降(t=29.83,P<0.05),至照后24~48h残留焦点数约为16%;照后10min,约27%的γH2AX焦点位于DAPI亮染的异染色质区,可能降低了其修复效率。而0.5Gyγ射线照射后10min~48h,未见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随机、散在分布的γH2AX焦点均位于DAPI淡染的常染色质区,焦点形成数与残留数均显著低于α粒子照射诱发的焦点数。修复蛋白Rad51焦点在α粒子和γ射线照射后30min~2h有升高趋势,但与本底值无明显差异,且与γH2AX焦点的共定位仅占3%~8%。结论 α粒子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α粒子内照射的生物指标,其在照射后稳定存在一定时间的特性,为其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指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估算核事故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减少核事故带来的危害。方法 利用可采用的各种测量技术和放化分析方法,分析进入放射性污染区域人员的体内污染核素及内照射剂量。结果 4个实例都及时有效地分析出污染核素,有的估算了相应的内照射剂量。结论 核事故应急分析应加强基础科学与学科联合研究,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对于不同人群和不同污染核素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125I标记Toll样受体4抗体(TLR4)研究其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体外结合的特性。方法:用125I标记TLR4,以快速硅胶簿层层析纸(ITLC-SG)分析方法鉴定125I标记抗体的放射化学纯度,再用γ计数器测定125I标记抗体与THP1细胞的TLR4结合量,其中特异结合(SB)=总结合管(TB)-非特异管(NSB)。结果:125I标记TLR4-Ab的标记率为80.27%(n=7)。用快速硅胶簿层层析纸(ITLC-SG)分析方法鉴定其放射化学纯度都能〉95%,测定125I标记抗体的比活度为3.145TBq.mg-1。结论:125I标记的TLR4-Ab具有良好的标记率和放射化学纯度,且125I标记TLR4-Ab与THP1细胞在体外具有很高结合亲和力。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总结多年来放射性分析的经验,解决当前稀土放射性分析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方法 通过不同测量方法的比对,以及实验室之间样品传递分析,进行比对研究。结果 证实标准参考物质的正确选择,是分析准确与否的重要保证;γ能谱分析是稀土放射性分析的重要手段,但对于非放射性平衡的样品,必须配合其它分析手段,才能获取样品的更多信息。结论 对于一些复杂、未知样品,时常开展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分析,不断提高分析检测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7.
CT扫描所致受检者器官剂量的体模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X射线CT扫描所致受检者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及其分布。方法 实测体模中重要组织器官的CT值,并转换成线性吸收系数与人体正常值进行比较;在体模中 布放光致辐射发光玻璃剂量计,分别模拟测量头部、胸部、腹部和盆腔CT扫描所致受检者主要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结果 实验用仿真人体模具有良好的组织等效性。头部扫描吸收剂量最大的器官是大脑,胸部扫描吸收剂量较大的器官是甲状腺、乳腺、肺和食道,腹部扫描吸收剂量较大的器官是肝、胃、结肠和肺,单次盆腔扫描体所致骨表面和结肠的吸收剂量可达50 mGy以上。结论 X射线CT扫描所致受检者的器官剂量及其分布随扫描部位的不同而异。盆腔扫描时结肠、红骨髓、性腺和膀胱等主要器官的吸收剂量较大,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诱导并筛选具有放射耐受性的单克隆肝癌细胞亚株,为进一步研究细胞抗放射生物学变化构建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人肝癌HepG2细胞进行放射诱导,分次照射,累积吸收剂量为60 Gy。经细胞克隆筛选、建株。进行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同时测定细胞生长特性以及放射敏感性变化与亲本HepG2细胞进行比较,并观察2 Gy照射后细胞内放射相关抗拒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对该细胞亚株进行鉴定,定名为HepG2/R60细胞亚株。结果 通过2 Gy×30次分割照射诱导,成功建立HepG2/R60细胞亚株。细胞鉴定结果显示,与亲本HepG2细胞比较,细胞形态不规则,伪足伸展,折光度清晰,细胞间连接较为松散。透射电镜观察HepG2/R60细胞表面微绒毛明显增多,线粒体丰富,高尔基体发达。细胞生长延缓,倍增时间明显延迟为34.9 h,与HepG2细胞比较,放射敏感性显著降低,放射相关抗拒基因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具有放射耐受性的人肝癌细胞亚株:HepG2/R60。经鉴定与其亲本的HepG2细胞比较,其放射敏感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9.
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的放射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中的放射性。方法 利用HPGe-γ谱议测量离子吸附型各种稀土富集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用FJ-2603低本底α、β测量仪测定它们的α总放和β总放,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其中相应的La2O3和Y2O3含量。结果 HPGe-γ能谱法分析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中的放射性,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优点,一次测定几乎可以分析所有感兴趣的γ放射性核素;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非损坏性的多元素分析方法,具有测定含量范围宽,分析结果准确的特点。结论 本文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生产中的辐射防护以及三废处理提供了基本数据,为深入研究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90.
DNA修复相关蛋白Rad51是真核细胞进行同源重组修复的关键酶。在肿瘤细胞中Rad51基因可出现异常表达,引起重组修复失控,基因组不稳定,因此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Rad51蛋白水平在肿瘤细胞中的升高,可导致肿瘤对放化疗产生抵抗作用。以Rad51为肿瘤治疗靶点,降低其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可提高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这一思路有可能发展为新的肿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