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1—24日130例收治于方舱医院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130例中15例(11.5%)患者HRCT无异常。肺内阴性表现组年龄明显低于肺内阳性表现组(P=0.011),而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115例患者中,病变累及左肺9例(7.8%),右肺13例(11.3%),双肺93例(80.9%)。37例(30.4%)右肺上叶受累,54例(47.0%)右肺中叶受累,90例(78.3%)右肺下叶受累,46例(40%)左肺上叶受累,83例(72.2%)左肺下叶受累。病变呈单发病灶18例(15.7%),呈多发病灶23例(20.0%),呈弥漫病灶74例(64.3%)。病变分布于胸膜下61例(53.0%),支气管血管束2例(1.7%),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52例(45.3%)。100例(87.0%)患者CT图像上可见片絮影,72例(62.6%)可见磨玻璃影,58例(50.4%)可见索条影,20例(17.4%)可见实变影。104例(90.4%)患者CT图像上包含2种或2种以上征象。病灶中合并空气支气管征19例(16.5%),“铺路石征”9例(7.8%)。纵隔窗图像上观察有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5.2%),所有病例均未见胸腔积液。结论:收治于方舱医院的COVID?19患者影像主要表现为累及双肺、沿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病灶。除片絮、磨玻璃、实变、空气支气管征和“铺路石”征外,病灶内索条影出现比例较高,可能提示病灶吸收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Tenascin?C(TNC)在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40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TNC检测;观察组同时进行磁共振(MRI)扫描,分析T1WI、T2WI、DWI、SWI及3D?ASL序列影像资料,观察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影像学变化,分析血清TNC变化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219.80±18.01)pg/mL]相比,观察组急性期[(591.10±137.71)pg/mL]与恢复期[(541.11±131.03)pg/mL]平均血清TNC浓度明显升高(P < 0.05);且急性期TNC浓度较恢复期更高(P < 0.05)。急性期病灶平均体积为(8.257±1.106)c?;恢复期病灶平均体积为(6.330±0.829)cm3,两组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TNC浓度和病灶体积变化具有相关性(r=0.756,P < 0.05)。结论:TNC在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表达增高,恢复期较急性期表达下降,血清TNC表达变化与MRI病灶信号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含囊腔性肺癌的MSCT影像特点及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含囊腔性肺癌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 MSCT显示,肿瘤位于右肺8例,左肺6例.肿瘤直径平均(34.5 ±22.6)mm,肿瘤中心与肋胸膜的距离平均(24.5±10.0) mm.囊腔单发8例,多发6例,囊腔直径平均(21.1 ±23.2)mm.囊腔与结节的位置关系Mario分型: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4例,Ⅳ型5例.囊腔偏心性7例,其中囊腔位于软组织近端4例,远端2例,并行1例;囊腔存在分隔8例,其中气管血管束穿过囊腔2例;血管集束征13例,其中围气管血管束生长3例;瘤周斑片条索影7例.CT随访3例,其中囊腔缩小或无变化,软组织增大、密度增高2例,囊腔及软组织均无变化1例.14例肺癌的病理类型:腺癌12例,腺鳞癌2例.病理组织切片中发现囊腔成分3例,囊腔表面均被覆肿瘤细胞,肿瘤中心坏死1例,肿瘤内支气管扩张10例,滋养血管13例.结论 含囊腔性肺癌以浸润性腺癌多见,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原有囊腔基础上继发肺癌、支气管腔内肿瘤活瓣阻塞效应、肿瘤破坏肺泡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N酸氟替卡松对中重度持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中重度持续哮喘患者30例,对照组20例。哮喘组给予规律吸入沙美特罗/N酸氟替卡松50/250/xg,2次/d,持续6个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测血清TGF-β1、Smad2表达,宝石能谱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测量气道壁厚度/气道外径(T/D)、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面积百分比(WA%)评估气道重塑程度。结果哮喘组(治疗前)血清TGF-β1(301.5±27.3)ng/L、Smad2(1182.1±50.6)ng/L与对照组TGF—β1(55.2±12.8)ng/L、Smad2(796.4±56.2)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t=5.90,P值均〈0.05),哮喘组(治疗后)TGF-β1,(96.1±25.6)ng/L、Smad2(853.4±49.7)ng/L与哮喘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t=3.13,P值均〈O.05),哮喘组(治疗后)血清Smad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o.05);哮喘组(治疗前)T/D(23.66士4.06)%较对照组(19.79士3.37)%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O.05),哮喘组(治疗前)wA%(69.24±6.03)‰值与对照组(51.67±4.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O.05)。规律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6个月后,哮喘组(治疗后)T/D(20,43±3.00)%、WA%(58.40±3.85)%下降,与哮喘组(冶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t=3.05.P值均〈0.05),哮喘组(治疗后)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气道重塑减轻。结论哮喘患者气道重塑伴随血TGF-β1、Smad2蛋白的表达增加,规律吸入沙美特罗j丙酸氟替卡松可以通过减少血清TGF-β1、Smad2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哮喘患者气道重塑。调节TGF-β1/Smad通路可能是治疗哮喘气道重塑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数字X线成像(DR)的图像质量,以基于平板探测器校正的DR质量控制管理为研究内容,介绍了DR平板探测器的原理、分类以及由探测器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减小和消除这些因素的校准方法.论证结果表明平板探测器校正在DR质量控制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脏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手术或临床的肾脏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将图像传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处理,部分病例行血管成像。结果肾挫伤分为轻、中、重三型:1)轻型(18例,50%):小的肾皮质撕裂,肾内血肿,包膜下小血肿。2)中型(17例,47.2%):肾实质断裂,大的包膜下血肿,肾静脉损伤。3)重型(1例2.8%)肾脏碎裂为多个碎片,肾动脉主干损伤,伴尿液外渗。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能结合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及血管成像,能对肾损伤程度准确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骨质疏松人群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江苏省淮安地区884名人群进行骨密度检测和分析,并详细记录每位受检人员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运动情况、烟酒和饮食习惯、骨折史、女性生育史和绝经情况等。结果在被调查的884名中,共有骨质疏松171名,其中男57名,女114名,男女性骨质疏松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体重指数、运动情况、饮食状况及有无骨折史有明显的相关性,女性还与生育情况及闭经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职业、吸烟、饮酒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的干预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常见疾病,目前诊断静脉血栓形成并能判断血栓栓龄的常用影像学方法有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核医学检查等。血栓栓龄的准确判断对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以上各种检查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肝癌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确诊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2周后用放射性粒子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治疗方案,在CT或B超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肝脏瘤体内,平均植入粒子数25粒/例(15-4JD粒/例).粒子植入术后定期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测,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2个月复查1次X线平片及腹部CT.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存率、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28例放射性粒子按术前计划植入到位,植入过程中无粒子丢失及移位;粒子植入后1周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有一过性升高,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WBC、Hb、IgA、IgG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4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75.0%(21/28),对照组为37.5%(12/3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85,P=0.004).观察组和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9%(26/28)和75.0%(24/3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63,P=0.132);1年生存率分别为72.0%(18/25)和43.3%(13/30),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方法简单易行、安全、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梗死区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49例发病<6 h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的ACI患者,在发病<3 d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发病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好.结果 头颅MRI检查示,前循环梗死28例、后循环梗死21例.发病3个月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预后好的为20例(71.4%);而后循环梗死组为9例(4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的ACI患者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大部分较好,而且预后好的比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