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乳腺癌根治术或者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不仅能降低局部复发率,而且能延长生存时间[1].目前,两对穿切线野是最常用的胸壁照射技术,但单纯切线野在保证胸壁剂量分布的前提下,却使部分心脏和肺受到照射.  相似文献   
52.
目的:使用自行研制的射野验证软件(EMRT)对头颈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将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的35例患者模拟定位和治疗摆位的射野验证照片,扫描输入EMRT软件进行中心点摆位误差分析,并与常规人工方法分析的摆位误差相比较.结果:35例患者的射野中心点在X轴的摆位误差,采用EMRT软件及常规人工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相似[(1.36±1.60) mm vs (1.37±1.72) mm,t=0.18,P=0.86],而在Y轴的摆位误差的结果也相似[(0.59±1.85) mm vs (0.53±1.89) mm,t=1.30,P=0.20].结论:与常规人工方法相比较,采用EMRT软件进行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验证的快速工具.  相似文献   
53.
介绍CT模拟技术在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中的应用,CT模拟定位系统中融合全束照射技术、半束照射技术、低熔点铅挡技术、等中心照射技术、两野衔接技术,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优化治疗计划,实现传统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向高精度放射治疗的转变。  相似文献   
54.
1924年Berger和Luc首先报道了嗅神经母细胞瘤[1].这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0.4/百万[2],占鼻腔恶性肿瘤5%~13.2%[3-4].目前普遍认为其起源于嗅上皮的原始基底细胞,属神经内分泌来源肿瘤.笔者对本院收治的5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TAX)、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三药联合方案诱导化疗加DDP同期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40例初诊局部晚期(UICC分期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入组,随机分为诱导化疗加DDP 3周方案组(A组),诱导化疗加DDP单周方案组(B组)。两组均先行2个疗程诱导化疗,方案为TAX 60 mg/m2第1天;DDP 60 mg/m2第1天;5-Fu 600 mg/m2 第1天至第5天,每3周重复,共2个周期。第7周开始放疗,放疗第1天同时行化疗。A组:DDP 80 mg/m2第1天,每3周1次,共2次;B组: DDP 30 mg/m2第1天,每周1次,共6次。放疗采用二维适形照射,鼻咽原发病灶68~72 Gy,34~36次,7周,颈部淋巴结阳性区60~66 Gy,30~33次,6~6.5周。结果 40例共完成78个疗程诱导化疗,A、B组各1例出组。38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A组17例完成2个疗程同期DDP化疗;B组10例按计划完成6个周同期化疗,4例完成5周化疗,4例完成4周化疗,1例只完成2周化疗。诱导化疗后CR 4例(10.5 %),PR 27例(71.1 %),SD 7例(18.4 %),总有效(CR+PR)率81.6 %。治疗结束后CR 32例(84.2 %),PR 5例(13.2 %),SD 1例(2.6 %),总有效率 97.4 %。结论 TPF诱导化疗加DDP同期放化疗是治疗晚期鼻咽癌的可行方案,推荐使用同期DDP 3周化疗方案。剂量强度可否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鳞癌的临床特点、有效的治疗手段、生存情况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等对本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 %、47 %,淋巴结转移率为5.71 %;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χ2=8.89,P=0.00)、T分级(χ2=5.58,P=0.02)、临床分期(χ2=8.51,P=0.04)、治疗方法(χ2=29.37,P=0.00)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法(P=0.00)、T分级(P=0.03)是与预后有关的重要独立因素;手术治疗组较非手术治疗组预后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舌鳞癌的风险较女性患者高;第二原发舌鳞癌随鼻咽癌放疗后时间的延长发病率升高。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鳞癌淋巴转移率较低;治疗方法和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鼻咽癌放疗后需长期随访,早期诊断第二原发舌鳞癌,并给予手术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以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7.
陈利  陈立新  黄劭敏  孙文  孙洪强  邓小武 《癌症》2010,29(2):234-239
背景与目的:保证放射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本实验验证一种第三方计算软件和3D-TPS的MU计算精度,测试和探讨放射治疗计划独立验证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在TPS中使用均匀模体,根据IAEA第430号技术报告设计开野、挡块野、楔形野和MLC不规则野等测试计划.(1)对上述各计划以给定MU执行照射.用电离室在体模内测量执行剂量并将测量结果输入商业QA软件进行MU计算,验证独立计算的精度.(2)分别以指形电离室在直线加速器上直接测量和QA独立计算软件两种方法验证上述计划的执行结果,比较两种验证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1)所有计划的独立验证软件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的偏差为(0.1±0.9)%,同时有挡块和楔形板的射野两者差异最大(为2.0%).(2)所有测试计划的TPS计算相对于独立验算软件计算的MU偏差为(0.6±1.0)%(-0.8%~2.8%);TPS计算与实际测量的相对剂量偏差为(-0.2+1.7)%(-3.9%~2.9%).结论:所测试的独立验证软件的计算误差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各测试计划的独立验算与实际测量验证的总体差异不大.该独立验算软件可作为TPS计划质量保证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8.
337例复发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目前,原发鼻咽癌即使经过合理的放射治疗和规范的综合治疗后,仍难以避免部分患者出现鼻咽局部和/或颈淋巴结引流区域的肿瘤复发。本文以首次复发鼻咽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诊断为依据,总结分析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生跟踪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复发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和治疗前有病理和/或影像诊断依据的337例首次复发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复发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肿瘤侵犯部位,病理特点,EB病毒血清学检验及临床再分期等特征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后经2002'UICC/AJCC再分期,Ⅰ/Ⅱ期患者为25.2%,Ⅲ/Ⅳ期为74.8%,中位复发时间为25个月,单纯鼻咽复发为69.4%,单纯颈淋巴结复发为4.5%,鼻咽+颈淋巴结复发为26.1%,最常见的症状为涕血和头痛,最常见的体征是颅神经损害所致的外展障碍与面麻。与鼻咽毗邻的解剖结构如口咽、茎突前间隙及颈动脉鞘区在复发时受侵的概率明显较原发时为低,相反,距离鼻咽部较远的颅底、副鼻窦、颅神经、海绵窦、颅内、翼腭窝、颞下窝、眶尖及软腭在复发时受侵的概率则明显较原发时为高。结论...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利用变形融合与配准技术观察和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过程中患者体形和几何结构改变及对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实际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10例,利用疗程中重复CT图像,根据初始计划轮廓和变形融合配准软件自动勾画疗程中鼻咽和转移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x、GTVnd)、临床靶体积和危及器官(OAR).分别计算和评估GTVnx、GTVnd 、 OAR体积改变和变化规律,以及剂量参数相对原计划的改变.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4、6周时GTVnx体积分别缩小6.44%、10.23%、9.72%(F=1.34,P=0.278),GTVnd的分别缩小16.59%、30.98%、35.13%(F=9.22,P=0.000),CTV1的分别缩小0.73%、1.86%、1.41%(F=0.33,P=0.722),CTV2的分别缩小-1.78%、-6.47%、-9.34%(F=16.89,P=0.000),左腮腺的分别缩小13.96%、32.97%、37.77%(F=17.17,P=0.000),右腮腺的分别缩小13.56%、29.57%、35.63%(F=13.49,P=0.000).与计划的分次剂量相比,治疗2、4、6周时GTVnx平均剂量变化率分别为-0.39%、0.08%、0.32%(F=0.15,P=0.860),GTVnd的分别为0.53%、1.19%、0.69%(F=0.81,P=0.455),脊髓的分别为1.95%、2.70%、3.78%(F=0.61,P=0.552),脑干的分别为0.32%、0.81%、0.62%(F=0.03,P=0.975),左腮腺的分别为4.50%、4.66%、7.20%(F=0.33,P=0.725),右腮腺的分别为2.20%、7.17%、7.12%(F=1.24,P=0.306).结论 鼻咽癌IMRT时GTVnd、CTV2和左右腮腺体积随治疗时间增加明显退缩,而GTV、CTV、脊髓、脑干、腮腺分次剂量随治疗时间增加变化不大,但最终还须加大样本量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头颈部调强放疗在靶区邻近体表时不同计划靶区(PTV)边界的设置对浅表剂量分布的影响,探讨靶区靠近体表皮时皮肤受量过高的解决方案.方法 设计圆柱形的颈部浅表肿瘤模型,采用8MV X线分别作两组逆向调强放疗试验计划.(1)计划组A:设置PTV在体表侧边界为0~5mm,其余方向边界为5mm.(2)计划B:建立取消剂量建成的调强计划优化专用的虚拟治疗机剂量学数据,用虚拟机进行逆向优化设计,再用实际的临床治疗机剂量学数据重新计算计划剂量分布.比较上述各计划浅表区域靶区与皮肤附近的剂量分布随摆位误差变化和临床靶区(CTV)剂量覆盖程度,分析当CTV靠近体表时该侧PTV安全边界的合理设置和依据.结果 (1)计划组A在PTV与皮肤距离d<3mm时,皮肤附近出现明显超出处方剂量的高剂量区,且3mm摆位误差可令高剂量显著增加;适当缩小体表侧PTV边界可以在保证CTV得到处方剂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浅表高剂量现象.为避免CTV不出现<95%处方剂量的低剂量,体表侧PTV安全边界至少为1mm.(2)计划B方法可以在保证CTV剂量条件下有效消除皮肤附近的高剂量分布.结论 利用适当的设计技巧进行逆向调强计划优化可得到更好的浅表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