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WD)患者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特征.方法 对13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WD患者和1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脑18F-脱氧葡萄糖(FDG)PET静态显像,采用视觉分析、半定量分析和统计参数图(SPM)分析方法判断FDG PET显像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W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WD患者FDGPET脑静态显像示双侧豆状核和尾状核放射性摄取较对照组对称性减低,前者比后者更明显;大脑皮质、丘脑、小脑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对称.WD患者豆状核和尾状核与大脑皮质放射性比值(0.95±0.05和1.02±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26±0.05和1.17±0.05,t=15和8,P均<0.05),WD组豆状核与尾状核的放射性比值(0.93±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09±0.06,t=9,P<0.05),丘脑和小脑与大脑皮质放射性比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D组:0.99±0.06和0.98±0.06,对照组:1.00±0.05和0.99±0.05;t=0.7和0.8,P均>0.05).结论 WD患者FDG PET脑静态显像特征为双侧豆状核和尾状核放射性摄取对称性减低,豆状核放射性摄取减低程度比尾状核更明显,FDG PET脑静态显像对鉴别诊断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的WD患者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近十年以来,骨发育成熟度(骨龄)自动评价系统的国内外发展进程和现状,分析了该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最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磁化传递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磁化传递率(MTR)直方图分析,研究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脑异常改变及MTR直方图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 (ED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9例RRMS患者和35例正常志愿者行T2WI和磁化传递成像检查,计算出每个体素的MTR值后,绘制出全脑MTR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RRMS患者的全脑MTR直方图明显左移,峰高降低.RRMS患者的全脑平均MTR [(29.45±1.83)%]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30.37±1.37)%](P=0.025),MTR直方图峰位置[(32.51±2.02)%]也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33.51±1.39)%](P=0.022).在RRMS患者,全脑MTR直方图峰高与EDSS评分中度相关 (r=-0.411, P=0.027).结论脑MTR直方图分析可显示RRMS患者脑异常改变,脑MTR直方图峰高可用于监测该病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15.
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的全脑DTI直方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直方图分析,明确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脑异常改变及DTI直方图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29例RRMS患者和35名正常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获得全脑平均扩散率(MD)和分数各向异性(FA)图像后,分别计算出全脑MD和FA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志愿者比较,RRMS患者平均全脑MD直方图右移、峰高降低;平均全脑FA直方图左移、峰高增高。RRMS患者全脑MD和FA直方图指标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RRMS患者,全脑平均MD(r=0.413,P=0.026),MD直方图峰高(r=-0.424,P=0.022)和FA直方图峰位置(r=-0.594,P=0.001)与EDSS评分具有相关性。结论 RRMS患者存在明显脑扩散异常,部分DTI直方图指标可用于监测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双侧岛叶、基底神经节、双侧额下回、左侧额叶眶回、左侧颞上回(P<0.005,cluster>10mm3)。结论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的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楔前叶、岛叶、基底神经节、顶上小叶、额叶眶回、额中回、额下回、颞叶等脑区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改变是丘脑镇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岛叶的任务态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岛叶在执行词语联想任务时的激活状态,分析岛叶不同部位在语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28名(男15名,女13名)健康被试者行fMRI研究,试验内容为组块设计的词语联想任务和静息态扫描.采用SPM 5和REST 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岛叶前部和后部与全脑其他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系数,并比较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双侧岛叶前部为正激活脑区,后部为负激活脑区.与左侧岛叶前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右侧岛叶前部、右侧岛叶后部、辅助运动区(SMA)、左侧颞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顶下小叶、中扣带回、右侧纹状体和右侧额下回.与左侧岛叶后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右侧岛叶后部、左侧岛叶前部、右侧颞上回、中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及右侧纹状体.与右侧岛叶前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SMA、左侧额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纹状体、中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左侧纹状体、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及左侧颞横回.与右侧岛叶后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左侧岛叶前部、左侧岛叶后部、右侧缘上回及左侧扣带回.结论 岛叶前部与后部的功能连接区域有一定差异,分别以不同方式参与语言任务的完成,左侧岛叶前部在语言功能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脑图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提取三维脑图像中间矢状位对称面(MSP)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分步精确优化的计算方法,通过结合子空间粗略定位及原始空间小范围精确优化计算,提高计算精度,可有效简化初始对称面的选择,并使用Powell优化算法高效计算出对称面。采用本算法对多种条件的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进行性能测试,对于不同模态、噪声水平和不均匀场等数据均获得了较其他代表性方法更好的提取结果。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脑白质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全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是否受到损害。方法 对14例未接受过治疗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4名与抑郁症组按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正常人组)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以像素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 抑郁症组的右侧额中回(x=36,y=49.x=10;t=4.89,像素集合=258)、左侧枕颞外侧回(x=-42,y=-56,z=-1;t=5.00,像素集合=96)、右侧顶叶的角回(x=24,y=-47,z=41;t=5.23,像素集合=120)和深部(x=42,y=-65,z=27;t=4.56,像素集合=76)白质FA值低于正常人(未校正,P〈0.001),上述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域与抑郁症组的症状严重程度(BDI和HAMD评分)以及病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未发现抑郁症组比正常人组FA值高的脑区。结论 白质病变在抑郁症发病早期即已存在,其完整性的损害可能破坏了调节心境的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综述近10年来超声促溶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发现血脑屏障损伤、出血是超声促溶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超声在颅脑中形成的稳定干涉现象所导致的空化效应可能是造成上述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视,如卒中患者的血液血管状况及与超声联用时溶栓酶的用量。最后,文章提出了降低稳定干涉现象形成的思路和方案,希望能为进一步开展超声促溶相关研究、降低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