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1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20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819篇
中国医学   639篇
肿瘤学   13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92篇
  1980年   58篇
  1979年   79篇
  1978年   21篇
  1975年   15篇
  1965年   31篇
  1964年   23篇
  1963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海洋新型纤溶化合物FGFC1(fungi fibrinolytic compound 1)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进行成药性的初步评价。方法分析柱HPC18柱(4.6 mm×250 mm,5μm);柱温为40℃;流动相为乙腈-水(0.1%三氟乙酸)45∶55(V/V)和85∶15(V/V),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65 nm。前肢静脉给予比格犬3种剂量(7.5、5.0、2.5 mg·kg-1)的FGFC1,于不同的时间点取血,用HPLC测定血浆和组织中FGFC1的浓度并计算其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组织分布情况。结果 FGFC1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9.035±2.171)、(48.422±2.113)及(48.811±2.372)min;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56.48±6.23)、(48.63±5.53)、(13.64±2.76)mg·L-1;机体总消除率(CL)分别为(0.006 2±0.000 4)、(0.007 1±0.000 8)、(0.009 2±0.000 6)L·min-1·kg-1;平均保留时间(MRT)分别为(28.17±1.16)、(26.23±0.35)、(28.66±0.84)min。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FGFC1在静脉给药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处,最高药物浓度水平在肝脏中检出。结论FGFC1在比格犬体内呈现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组织分布特点,表现出较高的成药性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分离鉴定冈村凹顶藻中的倍半萜类成分,供抗菌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选择4株真菌为实验菌株,对6个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选择2株细菌为实验菌株,对所有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醇 (1)、劳藻过氧素 (2)、海兔阿普里醛 (3)、 α-异溴花侧伯烯 (4)、α-异花侧伯烯醇 (5)、花侧伯烯醚 (6)、月桂烷-11-烯-10-醇 (7)、劳藻酚 (8)、劳藻酚乙酰化物 (9)、去溴劳藻酚 (10)、异劳藻酚 (11)、异劳藻酚乙酰化物 (12)、约翰斯顿醇 (13)、帕西菲醇 (14)、10-溴-α-花柏烯 (15)、10-溴-β-花柏烯 (16)、9-羟基-3-氯-4,10-二溴-α-花柏烯 (17),并对所获得的倍半萜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得到;应用1D和2D NMR首次对化合物6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5和13对光滑假丝酵母菌显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80值分别为1和4 μg/mL,与两性霉素B(2 μg/mL)和氟康唑(1 μg/mL)相当,而化合物2、8和9对新生隐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化合物2、8~10、15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和9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MIC80值分别为2.3和10.5 μg/mL。  相似文献   
93.
RNA干扰技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M  Zhang X  Bai CX  Chen J  Wei M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5):345-348
目的 观察RNA干扰技术是否能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细胞株SPC A 1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表达。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EGFR序列特异性双链RNA(dsRNA) ,与Lipofectamine 2 0 0 0结合后转染细胞 (分 4个组 ,A组 :加入无血清DMEM 5 0 0 μl;B组 :加入Lipofectamine2 0 0 0稀释液 2 5 0 μl及无血清DMEM 2 5 0 μl;C组 :加入非特异性dsRNA/Lipofectamine复合物 5 0 0 μl;D组 :加入dsRNA EGFR/Lipofectamine复合物 5 0 0 μl) ,用Western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EGFR表达。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 ,结合集落形成、化疗敏感性分析观察SPC A 1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结果 与A组比较 ,D组EGFR数量减少了 71 31% (P <0 0 0 1) ,B组和C组分别降低了 9 0 %和 16 2 % (P >0 0 5 )。与A组比较 ,D组细胞生长抑制了 78 3% ,集落形成抑制了 6 6 8%。D组G0 G1期细胞百分数较A组增加了 17 4 8% ,D组进入S期的细胞百分数较A组减少了 19 2 0 %。据Origin 6 0计算的IC50 ,dsRNA EGFR可将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提高约 7倍。结论 dsRNA EGFR可有效抑制SPC A 1细胞EGFR表达 ,将更多的细胞阻滞在G0 G1期 ,抑制细胞增生 ,提高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RNA干扰技术为NSCLC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94.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耐药性问题显著,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以及表观遗传修饰作用机制的阐明,靶向药物研究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综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和表观遗传修饰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在子宫内膜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
小分子AMPK直接激动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和机体能量代谢与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分子AMPK直接激动剂因在降低血糖方面的作用而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本文按结构分类,对近几年报道的小分子AMPK直接激动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6.
致癌试验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考察药物对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以评价和预测人体在长期用药中的致癌风险。在致癌试验中,啮齿类动物不同品系的历史对照数据对解释罕见肿瘤和发病率异常的肿瘤非常有用。国外权威试验机构依靠病理工作组和同行评议结果,积累了相关动物大量的有价值的病理历史对照数据,从早期使用较多的F344大鼠和B6C3F1小鼠,到后来的SD大鼠、CD-1小鼠和Wistar大鼠,再到近年来广泛使用的p53~(+/-)和rasH2转基因小鼠,不同品系动物肿瘤发生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国内致癌试验日益增多,但可参照的背景数据仍然较少,如何正确积累和使用历史数据成为国内同行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归纳和对比文献报道的实验动物肿瘤性病变的种类和发生率,发现不同品系啮齿类动物的肿瘤谱不同,且存在雌雄差异。相关背景数据丰富了致癌试验中自发性肿瘤历史对照数据,为致癌试验的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7.
《中南药学》2018,(3):301-304
目的探讨和比较4种腹主动脉瘤小鼠模型特征,为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4种动物模型分别利用Apo E-/-基因敲除小鼠(n=8)皮下埋置血管紧张素Ⅱ微量渗透泵,持续28 d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采用含0.01%苯并芘(Ba P)的高脂饲料喂养C57BL/6小鼠(n=10)同时皮下注射血管紧张素Ⅱ(Ba P模型)持续120 d,诱导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利用弹性蛋白酶(n=8)或氯化钙诱导C57BL/6小鼠(n=8)肾下主动脉瘤的发生,持续14 d,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相同部位主动脉最大直径扩张1.5倍即判定主动脉瘤形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o E-/-模型小鼠腹主动脉直径明显增加(P<0.001),成瘤率为60%;Ba P模型小鼠腹主动脉直径增加,成瘤率为20%;弹性蛋白酶模型小鼠(P<0.001)、氯化钙模型小鼠(P<0.01)肾下腹主动脉直径增加,成瘤率分别为100%和75%。结论综合效果、时间、成本等因素,弹性蛋白酶诱导腹主动脉瘤的方法更加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8.
多巴胺(DA)3受体广泛影响DA的释放、DA能的效应和其它几个神经递质,已成为人们研发中枢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热点靶标。在动物模型试验中已证实,选择性D3受体拮抗剂具有诱导自发活动、改善认知障碍,并提高社交行为的抗精神分裂作用。但在体内研究中.临床几乎所有用于拮抗D3受体的抗精神分裂物药都有拮抗D2受体的作用,且无法达到对精神分裂症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佳疗效。因此,高选择性D3拮抗剂很有希望被开发用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和药物成瘾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
徐霞  纪松岗  侯翔宇  冷萍  王春燕 《中国药师》2014,(12):2003-2006
目的:比较酶放大免疫(EMIT)法和HPLC法测定人全血环孢素(Cs A)浓度的区别与相关性。方法:收集肾移植患者服药后的稳态谷浓度血样119份,分别用EMIT法和HPLC法进行测定,考察两种测定方法的区别和相关程度。结果:HPLC法和EMIT法检测的Cs A血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IT法测定全血Cs A浓度的结果较HPLC法测定的结果平均高26.2 ng·ml^-1,95%CI为(14.6-37.7)ng·ml^-1,两种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7 4)。结论:HPLC法和EMIT法测定Cs A全血药物浓度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进行Cs A药物浓度监测中应予以关注并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建立检查丁酸氯维地平原料药中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ShieldT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钠水溶液与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2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35℃。分别采用不加及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3批样品中6种及1种已知杂质(杂质B、C、D、E、F、G及H)的量。结果:7种杂质在各自的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71.000);回收率为94.96%1.000);回收率为94.96%97.79%(RSD小于4.7%,n=3);丁酸氯维地平检测限为5 ng,杂质B97.79%(RSD小于4.7%,n=3);丁酸氯维地平检测限为5 ng,杂质BH的定量限依次为4、4、8、8、4、8、8 ng;3批样品中均未检出杂质B、C、D,总杂质量小于0.12%。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丁酸氯维地平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