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术的最佳给药速度和给药时点,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择期拟行胃镜检查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Ⅲ级、年龄70~86岁的老年患者90例,根据给药速度(V)和给药时点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V1组、V2组和V3组。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的浓度分别为1mg/L和10g/L。V1、V2组分别以1ml/10s、1ml/8s的速度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2min后,注射丙泊酚1mg/kg,睫毛反射消失后30s,再以各自速度注射丙泊酚10~20mg;V3组以1ml/5s的速度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后立即注射丙泊酚1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即行胃镜检查术,术中若患者出现体动反应,予丙泊酚10~20mg/次静注。观察3组患者给药前(T1)、给药后2min(T2)、胃镜检查结束时(T3)、胃镜检查结束后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体动反应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ASA分级、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离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的MAP、HR、SpO2,V1、V2组患者高于V3组患者; 各组患者T2时点MAP、HR、SpO2低于T1、T3、T4时点的值;与V3组相比,V1、V2组麻醉诱导时间长(P<0.05),丙泊酚用量少,苏醒时间短(P<0.05),呼吸抑制和体动反应发生率低(P<0.05)。V1和V2组患者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1ml/8~10s的速度静脉推注舒芬太尼后等待2min,再以同速注射丙泊酚,睫毛反射消失后30s追加丙泊酚10~20mg可为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司匹林对人脐血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功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获得CD34+的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2周后收集贴壁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RT-PCR、DiI-Ac-LDL的摄取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终浓度分别为0.1,1,10,100,1 000,10 000μmol/L)处理EPC 24 h,然后分别采用CCK-8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来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阿司匹林(0.1-1 000μmol/L)对脐血晚期EPC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10 000μmol/L)显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和迁移,但对其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低浓度的阿司匹林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黏附及迁移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食管癌患者放化疗中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76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其中53例行同期化疗,23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放疗前、放疗中每周、放疗后1周内连续采集患者血清并测定VEGF水平,VEGF的变化分为上升组、不变组和下降组。另采集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并检测其VEGF水平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全组患者1年总生存(OS)率、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5.7%、51.4%,中位OS和PFS分别为13.4和12.5个月,复发13例。放疗中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放疗前比较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6,P=0.001);患者各时间点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3.896,P<0.05)。上升组、不变组和下降组1年OS率、1年PF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6.602,P<0.05);3组患者局部控制(L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PFS、LC与放疗前血清VEGF无相关关系(r=-0.033、-0.056、0.090,P>0.05)。19例患者血清VEGF较放疗前升高,升高时间大多在放疗第2、3周或放疗后。结论 放化疗过程中血清VEGF变化可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放疗第2、3周和放疗后1周内检测可能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外周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6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生化资料?尿微量白蛋白(MAU)以及踝肱比值(ABI)等指标?按MAU值分为MAU组和正常组,按ABI值分为外周血管病变组(PAD组)和非PAD组,分别进行两组间血小板参数和临床资料的比较,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MAU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MPV和PDW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5)?PAD组腰臀比(WHR)?SBP和TC较正常组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而血小板相关参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TC?TG和PDW为影响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B > 0,P < 0.05)?SBP?WHR及HDL-C为影响外周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尤其是MPV和PDW,有助于早期预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疑似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方法 术后约7个月(2020年7月22日),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并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剂量曲线估算剂量,用剂量估算的修正系数、Dolphin''s模型和Qdr方法重建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基于dic半自动与dic+r人工分析及4条剂量曲线估算患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68~0.95 Gy,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u值均>1.96,患者受到局部不均匀照射,且半自动分析可明显提高剂量估算的效率。3种重建剂量方法修正后估算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1.80~2.86 Gy。估算的生物剂量与该患者存在放射损伤和临床诊断为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确诊了1例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局部不均匀照射受照者回顾性生物剂量的估算与重建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