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03篇
  免费   3363篇
  国内免费   1594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527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17篇
内科学   858篇
皮肤病学   126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1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89篇
综合类   8308篇
预防医学   1180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238篇
  31篇
中国医学   22689篇
肿瘤学   239篇
  2024年   641篇
  2023年   2186篇
  2022年   1381篇
  2021年   2104篇
  2020年   1754篇
  2019年   1755篇
  2018年   1892篇
  2017年   1258篇
  2016年   1114篇
  2015年   1594篇
  2014年   2261篇
  2013年   1832篇
  2012年   2374篇
  2011年   2187篇
  2010年   1703篇
  2009年   1601篇
  2008年   1627篇
  2007年   1373篇
  2006年   1335篇
  2005年   1086篇
  2004年   964篇
  2003年   858篇
  2002年   632篇
  2001年   523篇
  2000年   528篇
  1999年   443篇
  1998年   351篇
  1997年   278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20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联合西医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肾虚血瘀)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Ⅱ期:前列地尔+生理盐水10mL,10ug/d,静推,连续4周;阿仑膦酸,70mg/周,口服;Ⅲ期:保髋手术:清除病灶、支撑植骨(带血管或带血运移植)或打压植骨术,药物治疗Ⅱ期。治疗组39例;补肾活血汤(川断、骨碎补、血竭、熟地、山茱萸、肉苁蓉、没药、枸杞、各12g,杜仲、当归、菟丝子、鸡血藤各15g,白芥子、三七、红花各10g,怀牛膝、独活各8g,蜈蚣2条),水煎400mL,1剂/d,早晚温服;西医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症状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20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临床控制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1.7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Harris评分、SF36评分、症状积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西医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肾虚血瘀),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2.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石菖蒲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TCM Database@Taiwan数据库检索石菖蒲化学成分并筛选作用靶点,从DisGeNET、ADHDgene、TTD及DrugBank数据库检索与ADHD相关的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3.2.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进一步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石菖蒲治疗ADHD的化合物65个,与之相对应的作用靶点25个。共涉及信号通路238条,按其生物功能富集分为7组,分别为腺苷酸环化酶-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酶C-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调节、胺类物质转运的调控、平滑肌收缩功能及血管活性调节。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石菖蒲治疗ADHD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从细胞生物学层面验证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仲景旋覆花汤始载于《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治疗络病的祖方,其成方药物仅3味,却有通交上下、和中理络之功,后世医家亦对其有所运用与发展,清代名医叶天士更是以之为基础创立了"辛润通络"治法。他提出"久病入络"而以"辛以润之"的治法,将仲景旋覆花汤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对络病学的发展有所贡献,也为后世医者对经方的继承与发扬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
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且病情复杂,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已被众多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笔者在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的过程中,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为内生痰浊、痰凝气滞、痰阻络脉、瘀阻不通,继而痰浊瘀血交阻,而形成痰瘀阻络。痰浊闭阻清窍脉络,瘀血滞遏经脉,与风气相搏结,随风气走窜经络而见面部、四肢抽动不休,阻塞气道故见喉间吭吭有声。痰瘀入络,络脉不畅,痰瘀固着,病邪更盛,日久痰瘀阻滞络脉,形成恶性循环,顽疾怪病丛生,致使多发性抽动症更加缠绵难治。治疗方面,应从"痰""瘀"辨证入手,以祛痰通络,化痰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25.
张仲景常用人参、黄芪、麦冬、阿胶等补益药物益气固脱、实卫固表、生津除烦、养血润燥,疗效确切。诸药作用各具特点,灵活配伍,可用治脱证,包括气脱证、血脱证、阴脱证,可用治虚证,包括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等多种复杂病证。深入认识张仲景应用人参、黄芪、麦冬、阿胶的用法,有利于全面领会仲景的学术思想,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6.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7.
特发性膜性肾病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脾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健脾补肾是其基本治法。笔者以李东垣脾胃论及其阴火学说指导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形成了较为系统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案,今归结为如下几点:(1)健脾为先,补益脾肾畅气机,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等方加减;(2)升阳除湿,甘温健脾散阴火,常用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健脾祛湿和络方等方剂加减;(3)祛风和络,固御肌表断诱因,益气祛风固表常用生黄芪、白术、苏叶、防风、荆芥、连翘等药;风邪客肾络者常用防己、穿山龙、蝉蜕、地龙、荷叶等药;(4)治病求本,因人而异调体质。  相似文献   
28.
《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奠定了三因制宜的理论基础。张锡纯深受三因制宜理论的影响,提出"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的治疗思想。本文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方面,探讨《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三因制宜理论的拓展运用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9.
血管新生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基础,抑制皮肤微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银屑病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对血管新生的不断认识,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血管新生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该文详细介绍了中药对抑制银屑病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目前研究进展。在抑制银屑病血管新生方面,中药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探究中医药抑制银屑病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伤寒杂病论》以方药运用精妙著称,被称为方书之祖。相对而言,论中记载的针刺治疗内容虽然不多,取穴治病也颇具特色。期门是仲景书中记载最多的穴位,后世多从肝气郁结角度阐述期门穴的作用,但期门作为三经交会要穴,还有更深刻的诊疗意义,故从交会穴角度探讨仲景独取期门穴治疗妇人热入血室病的思路,以明仲景深意,供临床参考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