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25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22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04篇
  1篇
中国医学   211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Normal aging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and underlying brain dysfunction. Previous studies concentrated less on brain network changes at a systems level. Our goal was to examine these age-related changes of fMRI-derived activation with a common network parcellation of the human brain function, offering a systems-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aging.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meta-analyses on a total of 114 studies that included 2035 older adults and 1845 young adults. Voxels showing significant age-related changes in activation were then overlaid onto seven commonly referenced neuronal networks. Older adults present moderate cognitive decline in behavioral performance during fMRI scanning, and hypo-activate the visual network and hyper-activate both the frontoparietal control and default mode networks. The degree of increased activation in frontoparietal network was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Age-related changes in activation present different network patterns across cognitive domains. The systems neuroscience approach used here may be useful for elucidating the underlying network mechanisms of various brain plasticity processes during healthy aging.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语法的行为链模式为分析工具,就汉语中的表工具、处所、方式等题元的介词宾语移位至动词宾 语位置的“吃食堂”等句法现象的成因作认知方面的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快乐作为情绪的重要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关于快乐脑机制的研究将大脑奖励系统误认为是产生快乐的快乐中心,认为多巴胺是将感觉刺激转化为快乐的神经递质。最新的研究指出,产生快乐的脑环路主要包括伏核壳、脑干臂旁核和腹侧苍白球。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5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更倾向于内控,时间管理明显好于高中学生;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时间管理者和低时间管理者的心理控制源差异显著.结论: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中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以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对649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发泄(因子均分2.4±0.7/2.7±0.7,F=23.32,P<0.01)和忍耐(3.2±0.7/3.0±0.8,F=5.08,P<0.05),而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幻想(2.4±0.9/2.1±0.8, F=15.52,P<0.01);重点中学比普通中学的高中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3.3±0.6/3.1±0.7,F=20.85,P<0.011幻想(2.4±0.9/2.1±0.9,F=12.87,P<0.01)、退避(2.9±0.6/2.8±0.6,F=7.04,P<0.01)应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高中生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和睦安宁家庭气氛中的高中生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高中生;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比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家庭中的高中生比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中的高中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结论: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气氛和不同教养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业上的地位对应对方式也有一定影响,但城乡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出文化疏离感的操作性定义和初步的理论构想,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以及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提供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为疏离感理论的丰富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方法:自编<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进行信效度考察以后对678名汉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文化疏离感及其四个子维度在地区主效应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年龄主效应上差异不显著;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在性别主效应上差异显著.2.文化疏离感及其两个子维度(文化孤立感和文化分离感)在年龄和地区,以及在年龄、地区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3.影响文化疏离感及其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被控感三个维度的主要变量是学生小学前后居住地区的改变,而影响不和谐感的主要变量是性别.结论:小学前后居住地的改变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子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构成研究生压力的因子,开发适合测量我国研究生的压力问卷。方法 用自编问卷调查来自重庆市3所高校的210名硕士研究生.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生压力由8个因子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环境和心境糟糕、身体健康、学习任务等,研究生压力问卷的α系数为0.905,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21~0.832之间,并且其结构效度较好。结论 研究生压力由8个因子构成,研究生压力问卷的信效度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肥胖女大学生肥胖指标与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的关系, 为制定运动处方时提供多面考量指标。  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西南大学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54例无运动背景的肥胖女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通过运动跑台的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Fatmax, 比较肥胖女大学生不同体脂百分比(BFP)、腰臀比(WHR)及不同部位皮褶厚度(腹部、肩胛骨下部、上臂肱三头肌)对应的Fatmax差异, 不同体脂百分比(BFP)、腰臀比(WHR)及不同部位皮褶厚度(腹部、肩胛骨下部、上臂肱三头肌)与Fatmax关系。  结果  由BFP、WHR、腹部、上臂肱三头肌及肩胛骨下部指标判定为肥胖的女大学生Fatmax(MET, %VO2max)均低于标准值。其中腹部肥胖女大学生Fatmax低于标准值,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8, 2.61, P值均 < 0.05);肩胛骨下部肥胖女大学生Fatmax低于标准值(t=2.50, P < 0.05), 且两者呈负相关(r=-0.27, P < 0.01)。  结论  肥胖女大学生的肥胖指标均与Fatmax关系密切, 其中腹部、背部皮褶厚度对肥胖女大学生Fatmax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结合加拿大多层次、高质量、广覆盖的机构养老体系优势,总结我国医养结合的4种主要模式,分析在开展医养结合探索中存在的如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低、评估体系不完善、机构职能融合不足、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机制等问题,提出完善养老保险、构建标准化需求评估体系、促进医养信息融合、培养护理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