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脓毒症肝脏病理改变。方法选择50例HBV-ACLF肝移植患者的移植前肝脏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7(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HBV-ACLF合并脓毒症的病理改变为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大块/亚大块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残留,结节边缘细胆管扩张,腔内有浓缩胆汁,细胆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失。结论 HBV-ACLF合并脓毒症时肝脏表现为残留结节边缘细胆管胆汁淤积,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胆汁淤积鉴别。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B/C混合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经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CHB患者,采集治疗基线及治疗12周后血清,扩增HBV全基因组并进行克隆,每份标本17—2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2例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均为C型毒株。经IFN-α治疗后,1例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1例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并且治疗后B基因型病毒株完全清除。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者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为0.5562VS0.6305,部分病毒学应答者治疗后全基因组准种复杂度高于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0.6305VS0.7200),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治疗前(0.00454VS0.00648核苷酸替换/位点)。结论(1)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为C型毒株。(2)B基因型病毒株对干扰素的敏感性高于C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感染患者治疗后病毒准种复杂度及准种多样性升高。  相似文献   
73.
目的建立GLT25D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胶原糖基化修饰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工作基础。方法采用胚胎干细胞线性打靶技术,获得同源重组的干细胞,繁殖嵌合体,GLT25D2^+/-小鼠杂交获得GLT25D2^-/-纯合子小鼠。采用PCR技术对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共获得Founder小鼠4只,其中雄性和雌性各2只。经过8个月的配笼繁殖,共获得GLT25D2一小鼠40只;GLT25D2^+/-小鼠89只;GLT25D2^-/-小鼠34只。不同基因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不同基因型小鼠合笼配对观察发现,GLT25D2^-/-小鼠生育功能下降,每胎数量平均3~4只,显著少于GLT25D2^+/-小鼠之间的每胎小鼠数(平均6~8只)。对20,40,以及60d小鼠的体重观察显示,GLT25D2^-/-小鼠体重显著高于GLT25D2^+/-和GLT25D2^+/+型小鼠,但这种体重差异的趋势随小鼠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GLT25D2基因敲除小鼠发育异常,与野生型小鼠相比,体重增加,繁殖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样表型(FHLP)家系的易感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 并分析蛋白三维结构。方法该研究为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来源于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4月4日门诊收治的一疑似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通过全外显子测序, 对先证者进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筛查,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先证者亲属进行突变位点验证。通过Discovery Studio 4.0和PyMoL 2.0软件对突变前后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该家系患者表现为以总胆固醇(TC)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血脂异常。易感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和弟弟在突变脂肪酶C(LIPC)基因的第8外显子存在一个杂合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LIPC:c.1330C>T, 导致LIPC蛋白序列第444位的精氨酸(Arg)被半胱氨酸(Cys)替代(Arg444Cys)。该家系中携带该突变的成员表现为TC升高, 而未携带该突变的先证者母亲血脂正常, 提示LIPC:c.1330C>T可能是易感基因突变位点。蛋白质功能预测提示该突变主要影响其配体结合功能, 对催化功能影响有限。结论 LIPC:c.1330C>T是新的FHLP易感...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core、NS3、NS5A对内源性IFN-β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HCVcore、NS3、NS5A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NS3/NS5A转染至HepG2细胞,验证蛋白表达之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及ELISA方法观察3种蛋白对IFN-β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构建IFN-β全长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借助双萤虫素酶活性检测,探讨HCVcore、NS3、NS5A对IFN-β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结果 pcDNA3.1/myc-His-core/NS3/NS5A在HepG2细胞中成功表达,与转染pcDNA3.1/myc-His空载体相比,pcDNA3.1/myc-His-NS3/NS5A过表达时,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能抑制HepG2细胞内IFN-β的表达,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萤虫素酶活性检测显示,转染IFN-β全长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后,与对照组相比,双萤虫素酶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myc-His-core过表达时对IFN-β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HCVNS3/NS5A在mRNA及蛋白水平能抑制IFN-β表达,并通过其转录水平影响IFN-β表达,core对IFN-β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符合入排标准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者粪便标本共82例,其中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且不合并其他感染者41例和健康对照者41例。所有标本均进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用Qiime软件、R软件以及LEfSe软件分析菌群构成、丰度和差异性等特征,同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肝硬化生态失调比值的差异。 结果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患者粪便菌群丰度及多样性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Weighted Unifrac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门水平方面,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患者厚壁菌门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Z =-2.57、P = 0.045)。属水平方面,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组链球菌属、梭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和嗜血杆菌属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 0.05);毛螺菌属、Dorea、Dialister、Subdoligranulum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 0.05)。使用LEfSe软件比较两组人群菌群差异及其功能,发现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生物学指标有乳杆菌目、梭菌目毛螺菌科及瘤胃菌科(LDA > 4)。 结论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且不合并感染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衡,但菌群失衡程度较轻,涉及显著变化的菌属较少。  相似文献   
78.
肝脏作为机体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在糖脂代谢和能量稳定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又是多种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靶器官。目前已建立了人类肝脏疾病的相关体外细胞模型,但鉴于模式生物在疾病研究中的优势,果蝇、线虫、爪蟾、小鼠、大鼠及斑马鱼等模式生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斑马鱼由于饲养简单、繁殖快、产卵量高、胚胎透明、体外发育及可进行发育和遗传学分析等优点,作为新兴的模式生物,在人类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感染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6例流脑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全年均有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季节,本研究入组对象中儿童病例11例,占68.75%,成人病例5例,占31.25%。普通型14例,暴发型2例,暴发型均为儿童。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临床症状相比,儿童患者表现较重,儿童患者的降钙素原较成人患者显著升高(t =-2.668,P = 0.028)。 结论南疆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儿童,且临床症状较成人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加强适龄儿童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蝙蝠来源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样冠状病毒WIV1刺突蛋白利用浣熊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并探究SARS样冠状病毒WIV1潜在的跨宿主传播风险。 方法构建来自浣熊狗、果子狸、中华菊头蝠和人等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表达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并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建立SARS冠状病毒(Tor2株系)及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WIV1株系)假病毒感染系统,并进行假病毒感染实验;利用假病毒感染系统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WIV1刺突蛋白对浣熊狗等不同动物来源ACE2受体利用能力;构建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质粒,并转染至T Rex 293细胞,借助假病毒感染系统检测TMPRSS2对WIV1侵入能力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所获赠及构建的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质粒可经瞬时转染至细胞进行表达;与pcDNA3.1载体相比,浣熊狗、中华菊头蝠、果子狸和人的ACE2均可使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WIV1侵入细胞的能力增加上万倍,上述ACE2组与载体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7.744、P < 0.001,t = 18.740、P < 0.001,t = 32.297、P < 0.001,t = 15.902、P < 0.001);与TMPRSS2阴性组相比,TMPRSS2在靶细胞的表达可使WIV1假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加10倍以上,两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9.460、P < 0.001)。 结论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WIV1的刺突蛋白除了利用人类、果子狸及中华菊头蝠的ACE2受体感染细胞,还可利用浣熊狗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且TMPRSS2可显著促进其侵入能力,提示WIV1可能存在多种跨宿主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