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51.
脑血管病多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引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多种生化、免疫指标有改变,这些改变与病情的演变、恢复情况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检查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α1-抗胰腺蛋白酶(α1-,α1-AT或AA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in,CRP),发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现报告如下。1方法与结果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在45-75岁,平均58.5岁;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均于发病后一周内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放置于-30℃冰箱保存。正常对照组50例为排除各种疾病的健康体检者,年龄在…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比较传统树脂和流体树脂这两种树脂材料制作的附件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口腔医院2019年至2020年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22例,共232个附件,比较传统树脂和流体树脂这两种树脂材料制作附件的操作时间差异,并比较粘结当时和粘结一年后附件缺损、附件脱落方面的差异及不同附件形态和不同牙位间脱落率间的差异.结果 流体树脂制作的附件在操作时间方面短于传统树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结当时及粘结一年后,优化附件的脱落率低于传统附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结当时,前牙附件脱落率低于后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使用流体树脂制作的附件较适用于临床;临床选择附件时尽量选择优化附件;在粘结附件时,后牙区模板可以剪断以减少后牙附件脱落.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48a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RT-PCR检测46例T1DM患者(T1DM组)及22名健康对照人群(NC组)的PBMCs miR-148a表达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1DM组miR-148a表达水平低于NC组(P0.05);miR-148a表达水平与抗体不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1DM患者miR-148a的表达水平与FC-P、BMI呈正相关(P0.05),与HbA1c、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 T1DM患者外周血miR-148a表达下降;其表达水平可能与胰岛功能及血糖控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5.
<正>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作为首选血路,包括隧道套囊导管、非隧道导管和移植物,适用于原有血路废用、首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未成熟或有严重外周血管疾病无法建立血路的患者。导  相似文献   
56.
张晟  胡方琪  王成  张良嘉  周辉 《安徽医药》2023,27(1):125-130
目的探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纳入脑外伤预后模型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6月至 2021年 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 319例神经外科脑外伤病人临床资料,建立预后模型,检测模型性能。结果模型组中,预后良好组共 187人,预后不良组共 132人。预后良好组年龄( 53.18±14.81)岁,预后不良组年龄( 59.54±13.69)岁。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10.44±2.43)分,预后不良组 GCS评分( 5.96±2.78)分。预后良好组瞳孔对光反射双侧阳性 83.96%(157/ 187例)一侧阴性 10.70%(20/187例)双侧阴性 5.35%(10/187例)预后不良组瞳孔对光反射双侧阳性 29.55%(39/132例),一侧阴性 17.,42%(23/132例),双侧阴性53.,03%(70/132例)。预后良好组,赫尔辛基 CT(HCT)评分(3.17±2.48)分,预后不良组 HCT评分( 7.08±3.11)分。预后良好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 5.88%(11/187例),预后不良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 13.64%(14/132例)。预后良好组白细胞( 13.58±5.76)×109/L,预后不良组白细胞( 16.92±6.45)×109/L。预后良好组 T3水平( 1.20±0.32) mmol/L,预后不良组 T3水平( 0.91±0.03)mmol/L。逐步回归及多因素分析后,年龄, 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双侧阴性, HCT评分,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白细胞计数及 T3水平均与预后不良相关。模型 A包括年龄, 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模型 B在模型 A的基础上添加 HCT评分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模型 C在模型 B的基础上添加白细胞计数及 T3水平。随着纳入因素的增多,模型的性能逐渐增强。模型 C是最佳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依然有较强性能。结论 T3水平与预后不良成负相关,做为实验室指标与白细胞计数共同纳入脑外伤预后模型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及对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4例。观察组和胃汤加减颗粒,10 g/次,3次/d,饭后30 min温开水冲服。对照组口服和胃汤加减安慰剂颗粒,10 g/次,3次/d,饭后30 min温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主要症状评分,进行治疗前后胃排空检查(GE);进行治疗前后功能性胃肠疾病生活质量量表(FDDQL),7分整体症状量表(GOSS)和肝胃不和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主要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OSS评分和肝胃不和证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胃排空率和FDDQL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CK和GAS均低于对照组(P<0.01),MTL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5-HT和VI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51/57)89.47%,高于对照组的(15/56)26.79%(χ2=45.696,P<0.01);研究期间未发现与服用中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和胃汤加减治疗FD肝胃不和证可有效缓解主要症状和相关症状,减轻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并可调节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分泌,促进胃排空率,临床疗效好,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伴有单一蝶形骨折块的股骨干骨折使用髓内钉治疗后,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闭合性股骨粉碎性骨折患者7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8(17~64)岁;右侧40例,左侧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参照股骨干直径,将蝶型骨折块移位程度分为4度:Ⅰ度(移位小于骨干直径的1/3)41例;Ⅱ度(移位大于骨干直径的1/3同时小于其2/3)17例;Ⅲ度(移位大于骨干直径的2/3)9例;Ⅳ度(骨折块翻转)5例。根据RUSF评分、骨折愈合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评估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4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Ⅰ度移位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最好,愈合率为87.8%,平均愈合时间为4.8个月,Ⅲ度移位组和Ⅳ度移位组愈合患者愈合情况最差,愈合率分别为22.2%和20.0%,平均愈合时间为12.6个月和18个月,Ⅱ度移位组患者愈合率为64.7%,平均愈合时间为8.9个月。结论:Ⅰ度移位的蝶型骨折块可以不用干预,Ⅳ度移位骨折块应使骨折块复位并尽可能贴近骨干骨缺损以...  相似文献   
59.
60.
生物钟蛋白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调节, 包括血压。核心生物钟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造成血压水平升高以及血压节律紊乱, 加重血管功能损伤, 最终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转归不良。文章对生物钟节律的分子机制、生物钟基因与血压调控机制之间的联系、昼夜节律紊乱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压节律紊乱与卒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