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Levovist声学造影判断肝癌消融局部疗效长期结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Levovist 声学造影判断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局部疗效的长期结果,探讨声学造影在局部疗效判断中的意义. 方法对23例肝癌(25个结节)射频消融治疗后行增强CT扫描和Levovist超声造影检查,以增强CT结果作为判断是否完全消融的标准,决定是否追加治疗.追踪21~42个月观察局部复发情况,比较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局部疗效判断的准确性. 结果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检出8个有血流的结节, CT检出5个结节有血供,超声造影与CT比较对瘤内血流检出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准确性均为76 %,假阳性5例,假阴性1 例.但追踪观察21~42个月后发现5个超声造影阳性、CT增强阴性结节中的4个于治疗后3~15个月复发,其余超声造影和CT增强扫描均阴性的结节和CT增强为阳性经过再治疗的结节均未见复发. 结论与CT比较,Levovist声学造影对瘤内血流检测有可能更敏感,声学造影阳性而CT增强为阴性的结节强烈提示有局部复发的可能,有严密观察或追加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经皮消融术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复发性肝细胞癌14 1例6 2 8个结节分别采用了经皮超声引导下微波、射频、酒精和沸腾蒸馏水消融治疗,观察局部、远期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肿瘤完全消融率92 . 0 % (5 78/ 6 2 8) ,微波、射频、酒精和沸腾蒸馏水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6 3% (10 5 / 10 9)、92 . 9% (119/ 12 8)、91. 5 % (311/ 340 )和84. 3% (43/ 5 1)。本组治疗后局部复发率13 5 % (78/ 5 78) ,微波、射频、酒精和沸腾蒸馏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 .4 % (12 /10 5 )、13. 4 % (16 / 119)、11.9% (37/ 311)和30 . 2 % (13/ 4 3)。14 1例患者经2~6 6月随访,117例患者(81% )的肝功能无明显变化。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 %、5 3%、2 6 %。结论 经皮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对肝功能损伤小,能有效控制局部病变发展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检测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 )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RT-PCR法分别检测27例肝细胞癌、癌旁及27例正常肝组织中TF、uPA、uPA mRNA表达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TF、uPA、uPA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62.96%(17/27)、70.37%(19/27)、77.78%(21/27);0.567±0.268、0.964±0.458、0.784±0.322,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显著(P<0.05)。3者在肝癌组织中相对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及部分侵袭转移指标有关,其中TF mRNA表达强度在肝内及肝外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肝内及肝外转移及无门脉癌栓组(P<0.05) ,uPA mRNA在有包膜侵润、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包膜侵润、无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P<0.05);uPAR mRNA在有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P<0.05)。经Pearson检验肝细胞癌患者TF、uPA和uPAR mRNA表达呈正相关[TF-uPA:r=0.373(P<0.01),TF-uPAR:r=0.534(P<0.01),uPA-uPAR:r=0.365 (P<0.01)]。 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TF、uPA及uPAR的mRNA显著升高并与部分侵袭转移指标有关,提示3者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4.
[摘要] 肝吸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和肝片吸虫等,其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或胆管内,可引起以肝胆管损伤为主要病变的肝脏疾病。肝吸虫已被WHO明确列为胆管癌的I类致癌物。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主要是华支睾吸虫,因此本文将以华支睾吸虫为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虫体(虫体机械刺激和排泄分泌物毒性损伤作用)和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胆汁淤积、肠肝循环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等)两方面系统阐述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系统病变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5.
[摘要] 肝吸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和肝片吸虫等,其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或胆管内,可引起以肝胆管损伤为主要病变的肝脏疾病。肝吸虫已被WHO明确列为胆管癌的I类致癌物。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主要是华支睾吸虫,因此本文将以华支睾吸虫为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虫体(虫体机械刺激和排泄分泌物毒性损伤作用)和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胆汁淤积、肠肝循环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等)两方面系统阐述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系统病变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6.
促纤维增生型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绝大多数DSRCT发生在腹部。本研究收集1998年6月至2008年3月诊治的12例DSR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CT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fn2)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3组:重组质粒pEGFPmfn2转染HepG2细胞为实验组,空质粒pEGFP–N2转染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组,HepG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mfn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检测mfn2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MTT法检测转染mfn2基因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结果:转染48 h 后,转染mfn2组细胞生长开始受到明显抑制,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空载体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转染pEGFPmfn2组G0/G1期所占比例为(83.2±1.5)%,明显高于转染空质粒pEGFP组与空白对照组G0/G1期所占比例,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实验组HepG2细胞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增强。 结论:mfn2对肝癌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mfn2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6月1日在我科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手术23例,气腹腹腔镜手术34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辅助下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与气腹腹腔镜相比,避免了气腹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扩大了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指征,是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老年患者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29.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胆道结石病的严重并发症,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及时机仍存在争议.作者收集了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埔院区外科2001-2007年7年间收治的7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检测组织因子(T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肝癌、癌旁及对照组肝组织(各27例)中TF 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62.96%(17/27)和0.567±0.268,均较癌旁组织的33.33%(9/27)和0.469±0.184及对照组肝组织的29.63%(8/27)和0.353±0.121高(P<0.05),其相对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肝内和肝外转移及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AFP、HBsAg、是否合并肝硬变、肿瘤分化程度、癌灶数目、包膜浸润及淋巴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T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升高与部分侵袭转移指标有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