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分析胸肺型并殖吸虫病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在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确诊的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2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咳痰和胸腔积液,此外,3例患者出现腹痛,2例患者出现皮下结节,12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0例患者肺吸虫IgG抗体呈阳性;10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左侧胸腔积液2例,右侧胸腔积液3例,双侧胸腔积液6例,胸水均呈渗出液;胸部CT见8例患者表现为索条、实变及磨玻璃密度灶,4例出现肺部多发结节,2例出现胸膜肥厚。12例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系统总结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血清β-防御素2(h BD2)、β-防御素3(h BD3)与维生素D(VD)的关系及其预测CAP的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AP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 BD2和h BD3,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VD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h BD2、h BD3与血清VD[25(OH) D_3]之间的相关性。入院后30 d随访,按临床结局将CAP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分析不同变量对CAP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研究共入组395例CAP患者,386例进入最终统计学分析。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22. 18 (55. 79,365. 23) pg/ml、66. 89(46. 05,110. 46) pg/ml、14. 81(10. 0,19. 81) ng/ml,VD缺乏在CAP患者中占75. 4%。(2)血清h BD2(rho=-0. 222,P 0. 001)和h BD3(rho=-0. 103,P=0. 043)水平与血清25(OH) D3水平呈弱负相关,血清h BD3与h BD2呈中度正相关(rho=0. 411,P 0. 001)。(3)40例患者预后不良,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就诊前应用抗生素、肺炎严重指数(PSI) 90、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C反应蛋白(CRP) 8 mg/L、血沉(ESR) 20 mm/h、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_2)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55、0. 21、0. 72。(4)就诊前应用抗生素,以及D-dimer、Alb和PaO_2水平对是否发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结论在CAP患者中,血清25(OH) D3水平与h BD2和h BD3水平呈负相关。h BD2、h BD3和VD水平均不能预测CAP的预后。未早期使用抗生素、D-dimer升高、低白蛋白血症、Pa O2下降仍是CAP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学诊断术语,可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和恶性占位性病变,由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病因种类较多,鉴别诊断困难,特别是一些少见、罕见的病种,容易被误诊。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及血液病,常累及的部位是呼吸道及消化道,肝脏受累较为少见。对于同时具有上述两大特点的病例,能够准确找到病因并给予积极治疗至关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教研室以一例肝内病变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疗过程为线索,组织全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在儿童流感样病例病原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儿童流感样病例病原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地区94例儿童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多重PCR核酸检测技术测定甲型流感病毒(InfA)、 甲型流感病毒H1N1(InfA-H1N1)、 甲型流感病毒H3N2(InfA-H3N2)、 乙型流感病毒(InfB)、 人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人腺病毒(HADV)、 人鼻病毒(HRV)、 人博卡病毒、 人偏肺病毒(HMPV)、 人冠状病毒(HCoV)和肺炎支原体(MP)、 衣原体13种病原核酸。结果 94例标本中78例(82.98%)可测出病原,其中69例(73.40%)检出1种病原,9例(9.57%)检出2种病原; 94例标本中52例(55.32%)检出流感病原,26例(27.66%)检出非流感病原。单一病原检出由多到少为InfA-H1N1 31例,InfA-H3N2 10例,RSV 9例,HMPV 7例,InfA、 HRV、 HADV各3例,InfB、 HCoV及MP各1例。9例检出2种病原的标本中,6例检出流感分别合并其他病毒(HRV、 HADV、 RSV、 HCoV、 HMPV),1例检出甲流H1N1和H3N2,2例分别检出RSV、 HRV及HCoV、 HADV。结论 非流感病原微生物引起流感样病例并不少见,多重PCR检测有助于全面了解流感样病例的病原和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配子体、裂殖子、环状体等多个阶段,先后寄生在多种类型的宿主细胞才完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在这些生活史中的不同虫期,疟原虫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差异;在应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时,其基因表达能够很精确地做出应对。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这些生命阶段的转换,还是对宿主的适应,疟原虫表观遗传学方面的调控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疟原虫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疟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防治疟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编辑等方面介绍目前疟原虫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并分析成人及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比较成人与儿童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20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发热、肝大、脾大及淋巴结肿大。14例成人患者病程较长为0. 6~24个月,6例儿童为0. 6~1个月。20例患者均有外周血常规两系或三系降低,其中成年患者白细胞降低明显。成人患者的血清白蛋白降低显著,而儿童的B细胞升高明显。20例患者均出现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增高,利什曼原虫IgG抗体为阳性,骨髓涂片中均找到利杜体。所有患者均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除1例患儿及4例成人死亡,其余均治愈。结论内脏利什曼病成人患者的病程较长,白细胞及白蛋白降低明显,儿童的B细胞升高显著,其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六亚甲基四胺银(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GMS)染色镜检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患者标本的阳性率,为临床提供更有利的实验室支持依据。方法采集1341例疑似PCP患者的深部诱导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标本,GMS镜检法和PCR法相结合检测肺孢子菌,任何一种方法检测阳性,即判断为PCP。结果共285例诊断为PCP,其中114例为GMS染色镜检法阳性,282例为PCR法检测阳性,111例为2种检测方法双阳性,3例为GMS染色镜检法单独阳性(均为肾移植术后BALF样品),171例为PCR方法单独阳性。深部诱导痰标本中,GMS染色镜检法和PCR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和16.2%(P<0.05);而BALF标本二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3%和42.2%(P<0.05)。未知原因发热合并肺炎患者和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结论 PCR法检测PCP阳性率高于GMS染色镜检法,PCR法检测与GMS染色镜检法结合诊断PCP对临床具有较高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4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资料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确诊24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脑裂头蚴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或者肢体无力,41.7%患者有颅内压增高,50.0%的患者脑脊液蛋白增高,66.7%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70.8%的患者脑脊液Ig G增高,头颅MR见87.5%患者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具有"绳结状"強化特征,T2WI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围有大范围水肿带,91.6%的患者曼氏裂头蚴抗体呈现阳性,83.0%的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结论以癫痫或者肢体无力就诊的颅内占位患者需注意检查脑裂头蚴病询问流行病学史、寄生虫抗体及头颅MR检查是降低脑裂头蚴病误诊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麻风病患者血浆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lecule 1, ES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CD105内皮糖蛋白的水平,探讨其对麻风病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不同临床型别的麻风病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健康者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患者和对照组血浆中的ESM-1、VEGF和CD105水平,并比较两组间上述因子的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ESM-1、VEGF和CD105对麻风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麻风病患者组血浆ESM-1浓度(3.79±0.62) ng/mL高于对照组(3.20±0.85) ng/mL(P<0.05);ESM-1诊断麻风病的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为0.715;ESM-1最佳临界值为3.73 ng/mL时诊断麻风病的灵敏度66.7%,特异度82.4%,约登指数为0.491。患者组血浆VEGF浓度(0.64±0.13) ng/mL高于对照组(0.54±0.11) ng/mL(P<0.05);VEGF诊断麻风病的AUC为0.722;当VEGF最佳临界值为0.67 ng/mL时诊断麻风病的灵敏度45.5%,特异度94.1%,约登指数为0.396。患者组(42.04±9.44) ng/mL和对照组(45.08±9.43) ng/mL间血浆CD105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5诊断麻风病的AUC为0.423。结论 麻风病患者血浆ESM-1和VEGF水平高于正常组,ESM-1的灵敏度和约登指数较VEGF高,对于麻风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经蜱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蜱媒宿主范围的不断扩大,莱姆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态势。该病系全身性疾病,可影响皮肤、关节、神经系统和心脏等。患者如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致残率较高,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鉴于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为了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莱姆病的认知,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