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172篇
内科学   11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326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72例老年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人颌面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8年来72例老年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腮腺肿瘤男:女=1.77:1,良恶性肿瘤比为3.24:1;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发病率最高,恶性肿瘤以侵润导管癌居首。术前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并存病较多。术后并发症中以循环系统并发症较高。结论:老年腮腺肿瘤患者具有合并症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术前必须重视全身情况的评估,积极治疗合并病,制定合理的的手术方式;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3例CML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马替尼联合HHT治疗17例(IM+HHT组),单用伊马替尼治疗16例(IM组),观察不同时段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血液学缓解率和治疗6个月时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12个月时IM+HHT组的完全和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率高于IM组。两组间非血液学毒性和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HHT和伊马替尼的抗CML效应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初诊C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体外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进一步体内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体外提取、分离和培养猪骨髓内皮祖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组、超声微泡组,干预后24 h分别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坏死及细胞周期.结果:(1)低声强超声(0.25~1.0 W·cm-2)联合微泡作用下对内皮祖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较高声强(﹥1.0 W·cm-2)作用下,随声强逐渐增大,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2)与对照组比较,超声微泡组(频率1 MHz,输出功率1.0 W·cm-2,辐照90 s)对内皮祖细胞凋亡坏死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而同样条件下超声组细胞凋亡坏死明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细胞DNA合成.结论:1.0 W·cm-2超声联合微泡干预内皮祖细胞对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坏死及细胞周期无明显不良影响,为进一步应用超声微泡体内干预内皮祖细胞移植的研究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mRNA在HBV感染胎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临床上选取HBsAg(+)且HBV DNA(1~3)×108copies*ml-1孕妇6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其胎盘上HBsAg、HBcAg,根据HBsAg和(或)HBcAg是否表达分为胎盘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应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IL-6水平及分娩时胎盘IL-6 mRNA表达.结果: 胎盘感染组42例,非感染组18例.胎盘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5/42(35.7%),非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18(5.5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38,P<0.05).胎盘感染组胎盘局部IL-6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胎盘感染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胎盘局部IL-6表达与胎盘HBV感染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5.
目的:检测Galectin-3和骨桥蛋白(OP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0例乳腺IDC和3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Galectin-3、OPN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结果:Galectin-3在乳腺IDC和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强度具有明显差异(2χ=47.814,P=0.000),OPN在二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DC组,Galectin-3表达强度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s=0.300,P=0.002;rs=0.335,P=0.001),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OPN的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s=0.236,P=0.018;rs=0.389,P=0.000;rs=0.404,P=0.000),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与OPN的表达也呈正相关关系(rs=0.266,P=0.007)。结论:Galectin-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在乳腺病变中检测Galectin-3的表达对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高表达Galectin-3、OPN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对二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ezrin和merlin基因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与Western blotting 检测ezrin和merlin基因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胰腺癌细胞中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分别将ezrin和merlin基因转染入SW1990细胞株中,应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观察转染基因对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ezrin和merlin基因在8株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与对照组相比,转染ezrin和merlin基因的SW1990细胞增殖速度缓慢(P<0.01);细胞周期表现为G1 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均P<0.05);细胞与基质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P<0.01);且转染merlin的SW1990细胞其迁移能力亦有明显降低(P<0.05),而转染ezrin的SW1990细胞其迁移能力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5).结论: ezrin和merlin蛋白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进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探讨脑白质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OL)凋亡和远期神经行为的变化.方法:5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生长发育,HE染色、免疫荧光标记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细胞变化,悬吊试验、旷场试验、拒俘反应测试神经行为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生长发育明显慢于对照组,HE染色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侧脑室增大,髓鞘磷脂蛋白(MBP)免疫荧光标记实验组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神经行为学检测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能力减退.结论:成功建立5日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显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是以脑白质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为主的病变.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s)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对大鼠椎间盘退变(IDD)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PDGFs实验组、PDGFs加IGFs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3组,通过手术方法建立IDD模型.在术后不同时期对3组分别注射PDGFs、PDGFs加IGFs及生理盐水,于造模后1个月和2个月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完整取出L3~4椎间盘测量蛋白多糖含量,取L4~5椎间盘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Ⅱ型胶原含量,取L5~6椎间盘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椎间盘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造模当日和术后1个月开始注射试剂的3组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Ⅱ型胶原含量及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GFs对大鼠IDD有预防和治疗作用,PDGFs与IGFs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分化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实验大鼠的远期行为学变化.方法: 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bFGF干预组,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5、10、14、21 d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并应用Y-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测定.结果: 缺氧缺血组及bFGF干预组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于术后10、14 d较5 d时有所升高(P<0.05),21 d下降至5 d时的水平.与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组比较,bFGF干预组于HIBD后各个时间点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均有所增加(P<0.05).Y-迷宫测试显示bFGF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较缺氧缺血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 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存在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现象,bFGF能够促进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可以改善大鼠后期行为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它以累及消化道各层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常以腹痛发病,临床症状因细胞浸润消化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由于缺少对病因学和触发因子的认识,治疗上主要应用皮质激素,其他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也曾实验性地应用,但是效果尚不是很肯定.现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