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36篇
内科学   243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243篇
综合类   193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57篇
  2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脂代谢状况及与外周血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75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分为HCV RNA高复制组、低复制组及阴性组。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HCV RNA水平,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TG、CHO、Apo A1、Apo B、HDL-C、LDL-C等血脂代谢指标。结果甘油三酯(TG)、脂蛋白Apo B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HCV RNA阴性组和高复制组有显著差异,上述3个指标均与HCV RNA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随着TG、Apo B、LDL-C水平的上升,且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关系,并提示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血脂代谢紊乱的纠正。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术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 g~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R0组)、0.5%罗哌卡因组(R1组)、0.75%罗哌卡因组(R2组)、1%罗哌卡因组(R3组).按Flatters法制作皮肤/肌肉切开牵拉模型(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S组大鼠除未进行SMIR之外其他操作均与其他组相同.应用yon Frey细丝法测定术前及术后1、3、7、10、14、17、21、24、28 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 结果 各组术前PWMT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0组比较,R1组PWMT于术后1、3、7、10、14、17、24d升高[(20.9±3.7)、(14.8±4.6)、(15.8±4.4)、(13.9±1.6)、(9.8±0.8)、(10.2±1.3)、(10.3±2.7) g](P<0.05),R2组[(21.0±5.2)、(21.3±3.9)、(15.3±4.1)、(18.4±3.3)、(12.1±1.1)、(11.5±1.6)、(14.1±1.9)、(13.2±3.0)、(9.5±2.4)g]和R3组[(22.2±2.9)、(22.5±4.1)、(22.1±4.7)、(23.8±0.9)、(18.2±3.2)、(15.7±3.2)、(21.3±3.9)、(18.4±4.2)、(21.0±4.2) g]PWMT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升高(P<0.05). 结论 术中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可以抑制慢性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大体形态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1 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 (24/119),2型占25.21% (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年龄、HBsAg阳性、术前AF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T分期、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99,x2=2.944,3.516,F=1.028,2.837,2.419,x2=6.606,12.7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著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手术时间,4型显著长于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1.758,P<0.05);4型与2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住院时间,4型显著长于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1.975,P<0.05);4型与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1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1 ~6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65.3%,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41 ~5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66.7%、58.6%;2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2 ~ 6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2.6%、82.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5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64.1%、64.1%;3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48 ~5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7.8%,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36 ~48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62.3%、50.0%;4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 ~5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7%、51.5%、45.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23 ~3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31.6%、22.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著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x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x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 ~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 ~ 12.713,1.063 ~5.403,1.119 ~2.337,P<0.05).结论 肝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60例,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消毒,观察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2次,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PICC维护时间及耗材成本。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4周,均未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维护耗材成本,观察组为1.45元/(例·次),对照组为0.74元/(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膜下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及PICC导管维护时间观察组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应用于PICC维护,安全性高,效果好,且省时方便,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5.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药物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存在明显差距,此差距源于医生和患者对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双膦酸盐的不良反应如非典型性骨折和下颌骨坏死的过度担心,用药依从性差;对药物假期的理解和选择还存在误区。强调重视双膦酸盐治疗的依从性管理和药物假期选择,会为抗骨质疏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和内膜中膜厚度(IMT)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脑卒中初发病例(n=80)、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检者(n=80)分别作为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病史被收集用于评估。结果IMT和Lp-PLA2与脑卒中初发高度相关,联合检测诊断脑卒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优于IMT或Lp-PLA2单独使用。结论Lp-PLA2和IMT是早期脑卒中的敏感指标,但鉴于Lp-PLA2和IMT的局限性,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确诊和预后,可以作为筛选和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二次打击学说,细胞因子在二次打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作用受到关注。白藜芦醇是目前除饮食控制和运动以外,治疗NAFLD最有希望的药物。此文通过总结白藜芦醇在治疗NAFLD时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变化,阐述白藜芦醇治疗NAFLD的机制。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MTSC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MTSCC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构成,小管间为淡染的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和梭形,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在黏液性间质中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8, CK8/18和波形蛋白,Ki-67增殖指数<5%。结论:MTSCC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光棒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张口困难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2例口腔颌面外科张口困难(张口度<2.5 cm)患者,在快诱导麻醉下由光棒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后、插管过程中和插管后的SBP、DBP和HR.记录插管成功时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及术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2例患者中,53例(64.6%)一次性插管成功,29例(35.4%)经2~3次插管成功.插管操作时间(75.4-±26.4)s.与诱导前相比,插管时的BP和HR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2例有轻微咽部不适,1例主诉咽喉疼痛.结论:光棒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口咽部损伤小,成功率高,在张口困难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