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目的 了解化疗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随化疗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为排除肿瘤并发的静脉血栓提供依据.方法 将101例化疗患者分为胃癌、肠癌、肺癌三组,以自动化乳胶比浊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并以广义线性模型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判断肿瘤类型和化疗时间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结果 胃癌与肠癌、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病种化疗的不同时期D-二聚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05),肿瘤类型与化疗时间对D-二聚体变化无联合作用(F=0.565,P>0.05).结论 肿瘤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不受化疗因素影响;不同肿瘤类型之间D-二聚体的差异提示可建立各组临界值,作为预后参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肺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临床药师在呼吸科病房对应用伏立康唑的患者给予药学监护,重点监测不良反应。对应用伏立康唑前后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采用Naranjo法评定药物与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处理方法、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与评价。结果:42例患者中15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由于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2例。结论:伏立康唑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较多,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谨慎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回顾性研究我院儿科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儿科住院病人痰液、尿液等标本进行培养、菌种鉴定及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共计522例标本分离菌株231株,阳性检出率为44.3%。革兰阴性杆菌占55.8%(129/231),最常见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37.9%(49/129)、大肠埃希菌30.2%(39/129)、阴沟肠杆菌16.3%(21/129);革兰阳性球菌占36.8%(85/23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4.1%(63/85)、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15.3%(13/85);真菌占7.36%(17/231),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2.3%(14/1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β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为66.7%(26/39)、24.5%(12/49)、11.5%(3/2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 saureus,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检出率分别为31.7%(20/63)和76.9%(10/13),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 saureus,VRSA)。革兰阴性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度较高,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等敏感率相对偏低,尤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著。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敏感度较低,对于万古霉素、链阳性菌素类、恶唑酮类等抗生素尚未检出不敏感菌株。我院儿科院内感染率为1.88%,3例院内感染菌均为多重耐药菌。结论儿科病房以ESβLs肠杆菌科细菌、MRSA及MRCNS为主要耐药菌。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大黄加芒硝对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满足消化功能障碍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16分并排除有器质性胃肠疾病的患者。治疗组:用生大黄50 g,开水100 mL浸泡15 min至深褐色,经胃管缓慢鼻饲,每8 h 1次,外用芒硝100 g,双层敷料包裹,平敷于肚脐处,待纱布袋潮湿后及时更换,每日更换2~3次;对照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0 mg,鼻饲,每8 h 1次。观察两组腹胀缓解时间、开始排便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腹胀缓解的时间,顺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的时间及开始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大黄加芒硝能明显保护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目的 了解孕妇感染弓形虫感染后的妊娠结局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方法 2010-2013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对在涿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孕前检查的2 740例孕期妇女进行弓形虫IgM和IgG抗体检测并追踪随访, 观察其妊娠 结局; 采用问卷调查孕妇弓形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结果 2 740例被调查的孕期妇女中, 弓形虫抗体检测阳性195例, 抗体 阳性率为7.12%, 其中IgM抗体阳性44例 (占22.56%), IgG抗体阳性151例 (占77.44%)。随访结果表明, 195例感染弓形虫 的孕妇中41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占21.02%), 包括32例IgM抗体阳性孕妇 (占78.05%) 和9例IgG抗体阳性 (占21.95%); 未感染弓形虫孕妇6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占2.8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问卷调查表明, 与动物密切接 触、 喜吃生肉、 喜吃火锅或烧烤、 品尝生肉馅等是孕妇感染弓形虫的重要危险因素 (与未感染组比较, P <0.01)。 结论 结论 孕 妇感染弓形虫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目的:测量保定北部地区人群中膝关节后髁角度,为临床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机对入选中青年人群膝关节进行扫描,取膝关节伸直中立位,扫描平面垂直于膝关节机械轴,选择T1像上最佳膝关节轴位平面,由两名观察者独自分析图像,通过Bravo viewer 6.0影像软件观察股骨内上髁存在率,画出股骨髁上轴线及后髁线并测量两条轴线之间角度,即股骨后髁角度。 结果与结论:入选人群男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73±1.28)°,女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35±1.37)°,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MRI测量股骨后髁角具有较大优越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髁上轴线变异性较小,可参照后髁角度定位安装股骨假体,避免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7.
背景: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包括髓外和髓内两种固定方式,具体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临床上尚无定论。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应用髓内及髓外植入物固定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方法:第一作者检索书籍2部;再检索至2014年3月为止 PubMed数据、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试验研究,或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安全性及疗效方面相关的报道,分别检索到关于其分型、髓内髓外固定的临床研究文献42篇。结果与结论:近年来随着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方法的进展,在提高骨折愈合率和减少髋关节畸形愈合、活动受限等问题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髓外固定、髓内固定,还是人工关节置换,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目前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仍以髓内固定为主。但由于患者骨折的类型、年龄以及骨折疏松情况各不相同,具体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仍没有统一标准,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作者认为一般骨折线在小转子以下的可考虑选择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而高位股骨转子下骨折可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但当髓腔狭窄、骨折累及大转子区或梨状肌窝部时,此时应考虑选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或LISS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无论选择髓内还是髓外固定,微创及生物固定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发展新型微创操作技术及内固定仍是奋斗的目标。髓内固定虽然拥有优势,但是目前不能完全替代髓外固定,故需强调完善的术前计划、规范的治疗方式和长期的术后随访,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结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通过对2家大型民营医院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探索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医疗风险带来的损失,维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方法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2家民营医院2005-2009年医疗纠纷、医疗意外和投诉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因民营医院诊疗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医疗风险致因和防范的难度.其复杂性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梯队构建不合理;依法执业意识薄弱,存在非法或跨范围执业;全民保健和维权法律意识的增强,提升了患者就医的期望值等种种供需矛盾的存在,体现出民营医院的不成熟的经营模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结论民营医院在医疗风险防范措施上应从这几方面考虑: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监测、预警和追溯机制,制定医疗风险防范预案和奖惩制度;健全医院管理体制,引用高端卫生技术人员,合理组建人才梯队;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及时检测;贯彻落实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实施三不放过,即:事实经过不放过、经验教训总结不放过、当事人认识不清不放过.  相似文献   
109.
背景:近年来有关影响软骨和软骨下骨组织再生的炎症因子、生长因子以及力学负荷已有许多报道,但对骨关节炎整体发生机制还欠缺全面地了解。 目的:探讨骨关节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状态与病情进展的相关性。 方法:抽取股骨颈骨折患者、轻度及重度骨性关节患者股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培养2周后进行甲苯胺蓝染色。 结果与结论:从各组患者骨髓中均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轻度骨性关节炎组、重度骨性关节炎组;成软骨诱导分化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类圆形或多角形,核浆比例明显减小,诱导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重度骨性关节炎组诱导出的软骨细胞的数量少于对照组,但细胞形态差异不大。结果表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自身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功能形态呈现负相关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分析我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情况,比较中青年和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季节,发病原因,比较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住院时间、入院时Blatchford评分、输血情况,回顾患者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4、11、12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全年总出血人数的33.00%。胃溃疡患者多集中在老年患者,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集中在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的住院天数比中青年患者住院天数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中,中高危患者比率高于中青年患者(88.23% vs 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老年患者Blatchford评分9(8,11)约等于中青年患者9(5,11)。入院时老年患者输血比例高于中青年患者(9.80% vs 7.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有2例需行介入止血治疗,1例患者因胃溃疡合并胆管癌去世,其余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胃溃疡,中青年患者主要病因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老年患者住院时间、输血人次和中高危患者比率均高于中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