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14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24篇
外科学   208篇
综合类   217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脑伤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活血化瘀中药脑伤泰作用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10)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37只,其中行为学训练每组7只,P300测定每组5只,免疫组化测定每个时象点5只。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主动回避反应测定行为学变化,脑诱发电位仪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其光密度值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治疗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恢复,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水平明显下降,脑伤泰提高VD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缩短P300潜伏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突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转染对照组和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cDNA、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pcDNA3-FADD-DNcDNA共转染,转染对照组细胞与GFP质粒cD-NA、空载体质粒pcDNA3共转染,非转染组细胞没有进行转染,转染后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氦氖激光照射(100mW/cm2照射30min),1次/d,连续照射3d,然后采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转染组、转染对照组与非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7%,15.73%和12.87%,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小于转染对照组(q=4.55,P<0.01)和非转染组(q=4.14,P<0.05)。结论FADD-DN基因转染能减少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FADD可能是氦氖激光激活死亡信号途径的基本元件之一。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伴有强迫状态的顽固性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方法,及此术式对顽固性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方法 对 6例伴有强迫状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在全麻下行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双侧内囊前肢和双侧扣带回射频毁损,术后应用 BPRS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以及 WAIS智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患者 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平均得分由术前的 33分降为 17 分; WAIS智力量表平均得分由术前 84分变为 87分;术后随访 6个月, 6例患者中 1例治愈, 4例显著好转, 1例好转. 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尿失禁. 结论 CT引导下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术能改善顽固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状态,并提高患者的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研究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的优缺点。方法:对8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了前瞻性随机性的控制研究,66例患得到观察,其中39例采用一期手术DHS(dynamic hipscrew)内固定,27例行胫骨结节牵引治疗。结果:66例患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年,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01)。结论: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手术治疗在减少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于培养的人原代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的凋亡作用,并分析浓度效应。方法:实验于1998-04/2000-04在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完成。在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中,实验组加浓度为1,10,100,1000n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肿瘤坏死因子培养基,培养后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噻唑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DNA梯形条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培养成骨细胞和HOS-8603细胞的作用(噻唑兰法):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和1000ng/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犤成骨细胞:(0.14±0.006),(0.10±0.010),(0.27±0.013)ng/L;HOS-8603细胞:(0.15±0.012),(0.09±0.015),(0.27±0.013)ng/L,P<0.05犦。②DNA梯形条带结果:凋亡细胞使DNA在核小体外降解,形成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梯形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0ng/L时,成骨细胞可检测到典型DNA梯形条带。③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透射电镜检查,浓度为1000ng/L实验组较浓度为100ng/L实验组凋亡细胞多。肿瘤坏死因子α同样可以诱导HOS-8603的凋亡,未加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很少,加入100ng/L及1000ng/L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达到100g/L时,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系HOS-8603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加大出现凋亡细胞增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验证了肿瘤坏死因子能刺激成骨细胞凋亡的假说。  相似文献   
86.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同种异种胎胸腺混合移植达到供者皮肤移植的耐受。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复合伤实验室完成。将F344大鼠胎胸腺和C57BL/6小鼠胎胸腺混合移植到BALB/C裸小鼠的双肾包膜下4个月后,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裸小鼠外周血中CD3+和CD4+T细胞,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了解T细胞对ConA以及同种异种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异基因皮肤移植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期。结果:①混合移植胎胸腺4个月后,受者裸小鼠外周血中CD3+和CD4+T细胞占总白细胞的25.9%,正常裸小鼠外周血中CD3+和CD4+量极少(2.43%)。②受者T细胞对ConA以及无关的SD鼠异种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强(刺激指数分别为23.23与12.75),而对供者F344及C57BL/6淋巴细胞不发生增殖反应(刺激指数分别为1.12与0.98)。③受者对供者F344及C57BL/6鼠皮肤移植物86d不发生排斥,而对无关的SD鼠皮肤移植物15d即发生排斥。结论:受体对胸腺供体来源的F344和C57BL/6皮肤及宿主本身的BALB/C皮肤移植耐受,而对无关的SD鼠皮肤移植物较短时间内即发生了排斥,并且抗DNA自身抗体水平与正常鼠相似。表明同种和异种胸腺混合移植后受体可重建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并能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比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9/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及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5只/组。②实验方法:另取2只健康幼年Wistar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联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1~3代细胞用于移植实验。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予结扎和放置线栓。造模后1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大鼠行细胞移植,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于脑梗死区(壳核)直接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细胞浓度1×104μL-1,移植坐标为前囟前1.0mm,右旁开3.0mm,硬膜下5.0mm。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③实验评估:采用脑电图机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周(移植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前基本节律为8~11Hz、15~30μV的α波,间或少量θ波,双侧对称。②造模后1周,假手术组异常率为0;模型对照组20%(1/5)轻度异常,80%(4/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20%(1/5)轻度异常,60%(3/5)中度异常,20%(1/5)重度异常。③细胞移植后4周,假手术组脑电图恢复正常;模型对照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慢波有所减少,但仍可见到δ波、棘波、棘慢波的发放,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40%(2/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局限性慢波逐渐减少,基本节律全部恢复为α波,不对称的情况明显好转,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以病灶侧局限性θ波较多为主,另外40%(2/5)基本正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脑电图背景节律有改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9.
背景尿失禁包括压力性、急迫性以及二者混合型,临床上凭经验很难准确判断其类型和程度,常发生误诊误治.目的为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尤其是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设计回顾性平行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对象选择1996-01/2002-05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尿失禁女性患者120例.方法①膀胱尿道造影测定患者膀胱尿道后角<100°判定为正常,>100°判定为异常.尿道倾斜角<45°判定为正常,>45°判定为异常.膀胱尿道连接部(静态时)无下降判定为正常,下降0.5 cm判定为异常.②尿动力学检查检查项目依次为充盈性膀胱测压,静态尿道压力图测定、漏尿点压测定.③分型标准膀胱尿道造影分型标准Ⅰ型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尿道倾斜角<45°,最大尿道关闭压>20 cmH2O;Ⅱ型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尿道倾斜角>45°,最大尿道关闭压>20 cmH2O;Ⅲ型膀胱尿道后角正常,尿道倾斜角<45°,最大尿道关闭压<20 cmH2O.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标准Ⅰ型应力性漏尿点压>120 cmH2O;Ⅱ型应力性漏尿点压90~120 cmH2O;Ⅲ型应力性漏尿点压<60 cmH2O;Ⅱ/Ⅲ型应力性漏尿点压60~90 cmH2O.主要观察指标①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②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结果及其与膀胱尿道造影分型结果的比较.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经检查确诊为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6例,症状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4例,其中不稳定膀胱28例,低顺应性膀胱36例.②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与膀胱尿道造影分型结果比较56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Ⅰ型20例;Ⅱ型16例;Ⅱ/Ⅲ型10例;Ⅲ型10例.两种分型在Ⅰ和Ⅲ型上吻合率达到100%,Ⅱ和Ⅱ/Ⅲ型的吻合率分别达到94.1%和90.1%,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能够对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准确的的分型,并对其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0.
樊东力  李荟元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692-2693,I001
目的:观测表皮细胞水化对成纤维细胞及瘢痕挛缩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以表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分层培养为研究模型,采用放免、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观测对表皮细胞水化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形态、胶原合成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采用水化处理后,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R(I)和α-SM actin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通过对表皮细胞的水化,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及瘢痕挛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