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氯化钾(KC1)所致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内钙超载对其细胞活性及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绑定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不作任何药物干预,干预组予以KCl 100mmol/L干预10min.用MTT法检测两组细胞活性,应用Western blo...  相似文献   
22.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人SAH的临床资料。结果56.8%患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43.2%出现头晕或眩晕,40.1%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阴性比例为70.5%。病因以动脉瘤最常见。伴高血压者死亡率高。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多样化,体征不明显,半数预后好,但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3.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行为学变化特点。方法 通过改良PD大鼠模型,观察30只大鼠模型成功后1、7、14天旋转行为的多项指标变化,如:启动时间、持续时间、最高转速、旋转圈数等。结果 1-14天时PD大鼠启动时间逐渐延长、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最高转速与旋转圈数不变。结论 改良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科学、简单、定位可靠;PD大鼠最高旋转速度、旋转圈数能反映黑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7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4~72岁,平均(61.2±11.7)岁;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史18例,糖尿病病史8例,房颤5例;起病至入院时间2~20 h.  相似文献   
25.
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凋亡与左旋多巴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研究左旋多巴对黑质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的最佳方案。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Thomas方法,用6-OHDA行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制作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100只,随机分为两大组:PD模型组(n=25)、L-dopa治疗组(n=75),采用TUNEI。方法 观察左旋多巴小、中、大3种不同剂量[10,50,100mg/(k&;#183;d)]、不同的作用时间(1,3,5,7d)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并观察治疗后7d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同一时点PD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数随着左旋多巴治疗的时间、剂量增加而增加;1~7d小剂量组:从(412&;#177;35)个/mm^2减少到(403&;#177;22)个/mm^2,中剂量组从(468&;#177;33)个/mm^2增加到(605&;#177;37)个/mm^2.大剂量组从(759&;#177;61)个/mm^2减少到(486&;#177;37)个/mm^2;7~14d各时点减少。结论 左旋多巴能加速PD大鼠黑质细胞凋亡,小剂量、间隔使用左旋多巴能有效减少其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按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随访半年。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将患者半年前后头MRA影像进行血管分期评分,统计血管分期加重例数;比较2组患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再发情况。结果:入院时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50±2.59)分和(14.88±2.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评分分别为(12.93±0.73)分和(10.88±1.41)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半年后随访行头MRA复查结果显示,对照组颅内血管分期评分加重例数8例(57.14%),高于治疗组3例(17.65%)(P0.05)。随访半年内,对照组复发率35.70%,显著高于治疗组的复发率5.88%(P0.05)。结论: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能改善颅内血管侧枝循环情况,对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7.
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44例(5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分别进行正中、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检测。主要参数包括,(1)掌-拇短展肌的末端运动潜伏时(DML)、腕-拇短展肌DML(APB-DML)、腕-掌段运动传导速度(wpMCV),以及腕-食指末端感觉潜伏时(DSL)、感觉传导速度(SCV);(2)腕-小指展肌DML、腕-第二骨间肌DML;(3)腕-环指正中/尺神经末端感觉潜伏时的差值(dDSL);(4)腕-第二蚓状肌DML(2L-DML)及其与腕-第二骨间肌DML的差值(2LI-DML)。根据腕-拇短展肌DML以及腕-食指SCV,将CTS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度组。结果在44例患者56只患手中轻度CTS19肢,中度22肢,重度15肢;其中7例CTS患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与对照组相比,3个病例组的APB-DML延长、wpMCV减慢、dDSL增大、2L-DML延长、2LI-DML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轻度组以及中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dDSL无明显差异(P0.05);在重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无差异(P0.05),与dDSL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03,P0.05)。结论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可有效检出各种程度的CTS,在重度CTS尤其是合并多发性神经病者,则是很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小脑变性相关蛋白2(CDR2)在难治性癫患者脑脊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36例难治性癫患者的脑脊液和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CDR2表达水平,并与39例对照者比较。结果难治性癫组脑脊液中CDR2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外周血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难治性癫组外周血中CDR2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R2在难治性癫患者脑脊液中表达显著,因而检测CDR2在脑脊液中水平可能成为早期诊断难治性癫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9.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时利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进行吞咽功能床旁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利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进行吞咽功能仪器评估,同时评价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SA评分比较,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第2、3、4周,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方面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实验组各方面在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改善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实验组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