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子宫内膜组织与腹膜组织共同培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建立人腹膜组织与子宫内膜组织共培养的离体实验模型,以利于今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①取前腹膜,将其剪成0.5 cm×0.5 cm大小,贴于预先包埋了鼠尾胶的24孔培养板中,将处理过的子宫内膜取约15 mg(湿重)滴在已经贴壁的腹膜组织上共培养。②HE染色,扫描电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观察、测定。结果:①离体培养的腹膜间皮细胞与活体组织相比,其形态和细胞学特征无显著改变,而且大多数的间皮细胞是存活、完整的。②子宫内膜可以粘附于腹膜,而且共培养1小时,24小时均有粘附。结论:腹膜组织与子宫内膜组织共培养后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97年至2000年采用α-干扰素+CO2激光治疗外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和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Rα、ERβ和PR mRNA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mRNA阳性表达率为74%(37/50),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5279±0.1295;ERβmRNA阳性表达率为48%(24/50),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3025±0.1687;PRmRNA阳性表达率为94%(47/50),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6983±0.2864;ERα的表达率和平均相对表达量均比ERβ高(P〈0.01)。②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ERα、ERβmRNA的阳性表达率大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5),ERα和P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均大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5)。③ERα和PR mRNA相对表达量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降低(P〈0.05);ERβ mRNA则无此变化。④PR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手术病理分期的增高而显著降低(P〈0.01),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无此变化。结论:ERα、ERβ和PR mRNA在子宫内膜癌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手术病理分期有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内分泌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Lin XL  Li Z  Zuo X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7):496-500
目的 采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肠道假丝酵母菌携带与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问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就诊的14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和肛拭子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和鉴定.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PC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PCR方法 对两处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进行比对和分型,从而确定其关系.比较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与单纯阴道感染假丝酵母菌但肠道内无假丝酵母菌携带者阴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14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绝大多数(91.9%,136/148);33.1%(49/148)的患者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ITS PCR结果 显示,92%(22/24)的患者肠道与阴道假丝酵母菌菌株间有高度同源性.患者在接受阴道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其复发率(7/14)高于单纯的阴道感染者[复发率为21%(6/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在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时,阴道局部治疗后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and intestinal Candida in patients with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by using micro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Methods The samples of vaginal discharge and anal swabs were collected from 148 cases with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followed by fungal culture, identification, purification and genome DNA extraction. The genome sequences from respective locations were aligned and typed according to their homology analyzed by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PCR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CR. Patients with vulvovaginal infection or those with infections in intestine and vulvovagina were pooled respectively, while the recurrent incidences after local anti-fungal treatm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andida albicans is the dominant pathogen in 148 cases with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91.9% , 136/148) ; 33. 1% (49/148) of patients with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were infected in both intestine and vulvovagina. While 92% (22/24) of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and vaginal Candida infection showed high homology. The recurrent rate of patients with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complicated with concurrent intestinal Candida infection (7/1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olo vaginal infected patients [21% (6/29)] after vaginal treatment (P < 0. 05) . Conclusions The infection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current infection of intestinal Candida. The recurrent rate is high in patients with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with concurrent infection of intestinal Candida after vaginal treatment. The general management to those patients infected by both vulvovaginal and intestinal Candida is necessary in reducing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户籍和孕产次在孕产妇产前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住院分娩孕妇户籍、产次、糖筛查、贫血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总体产前检查率为69.3%(1210/1747),而外地户口人员产前检查率仅39.2%(332/847),本地户1:2人员产前检查率为97.6%(878/90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检组中外院产检有12.5%(42/336),糖筛查阳性者未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结论 非本地户籍孕产妇和经产妇是未接受产前检查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基层医疗机构对产前检查的不规范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正>阴道哑铃是目前妇科临床上用于辅助盆底肌锻炼的一种外用器械,最初在1985年由Plevnik引入妇产科领域,通过使用阴道哑铃控制盆底肌肉收缩放松,进而提高盆底血液循环、增强盆底肌肉力、提高盆底支持力,从而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康复。阴道哑铃最早用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的康复训练,由于效果明确、显著、持久,成为SUI患者保守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之后又衍生出许多不同款式,如Femina哑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氟康唑单独应用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该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60例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0例单用氟康唑治疗,而观察组80例采取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阴道瘙痒、疼痛、灼烧感、白带异常及异常分泌物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复发率均较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效果显著,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少复发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氟康唑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8.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常规化验、超声检查及腹腔镜手术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和手术指标.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193例(腹腔镜手术组),传统开腹手术94例(传统开腹手术组).结果 (1)输卵管妊娠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停经和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分别为287例(100%)、232例(80.8%)和179例(62.4%).(2)超声检查发现包块257例(89.5%),盆腔积液167例(58.2%),附件区有胚囊或胚囊样结构32例(11.1%),有胚芽或胎心19例(6.6%).尿妊娠试验阳性248例,阳性率为86.4%,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平均为(545.0±231.6) U/L.(3)既往史:有结扎手术史及其他避孕史34例(11.8%),外科手术史43例(15.0%),人工流产史87例(30.3%),肝炎、疟疾、结核病史33例(11.5%).(4)287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44.5±6.7)min,住院时间(4.1±2.7)d,无术后并发症发生,腹部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h血 β-HCG下降均≥50%.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腹手术组分别有26例和43例需要输血.2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发热例数和镇痛例数腹腔镜手术组均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7、4.82、3.72,x2值分别为5.53、14.29;P<0.01,P<0.05),但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痛、停经和阴道流血是输卵管妊娠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血β-HCG联合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异位妊娠的最佳方案;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是输卵管妊娠诊治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三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年轻化趋势明显且死亡率高居首位,如何提高卵巢癌患者早期检出率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传统卵巢癌标记物——糖类抗原125(CA125)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敏感度和特异度较低,并且在一些妇科良性疾病中也出现非特异性的升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指标。近年来颇受瞩目的血清标记物——人附睾蛋白4(HE4)成为了早期诊断卵巢癌的焦点,相比于CA125,HE4在大多数非卵巢恶性肿瘤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并且单独检测HE4或联合CA125在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价等方面更具优势,现已在国外和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现对HE4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及其与CA125构建的卵巢恶性肿瘤发病风险模型(ROMA)作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149例绝经后妇女宫腔内病变进行检查,术前均行超声,术中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术。结果:在149例病例中,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诊断黏膜下肌瘤2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子宫内膜息肉49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萎缩性内膜炎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1.6%;子宫内膜增生1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1.9%;子宫内膜癌1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9%。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病因诊断中,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提高了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对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因可以镜下定位诊刮,亦提高了诊断率。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宫内病变的诊断率及治疗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