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7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骨盆软骨肉瘤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软骨肉瘤12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XT平扫、MR SE T,WI、T2WI和增强T1WI,仔细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 12例骨盆软骨肉瘤,普通型11例,去分化型1例.发病部位包括髂骨2例,髋臼3例,坐骨和耻骨6例,骶尾骨1例.肿瘤直径4.7~17.0 cm,<5.0 cm者1例,5.0~10.0 cm者6例,>10.0 cm者5例.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11例边缘呈扇贝状分叶,1例境界不清.X线平片检查8例中,弓环状钙化1例,隐约钙化6例,无钙化1例,显著软组织肿块3例,骨膜增生1例.cT检查5例,肿瘤密度等于或低于肌肉密度,5例均可见轻度弓环状钙化和软组织肿块.MR检查7例,T1WI等低信号7例,T2WI显著高信号7例,其中6例T2WI高信号内可见弓环状低信号分隔,1例见低信号结节,7例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增强T1WI 6例,所有小叶分隔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小叶自身不强化.结论 MRI可直接显示骨盆软骨肉瘤的病理特征,优于CT和平片.CT对显示解剖学复杂的骨盆病灶及轻微钙化等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制作实验性免疫性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的方法,以及柯萨奇病毒感染与多发性肌炎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不同毒力0.3ml的柯萨奇病毒B1(CVB1,10^-2,10^-3,10^-4 TCID50)感染和兔肌肉匀浆(30mg/ml)加完全弗氏佐剂多次免疫28只正常豚鼠,共观察3~5周;和不同毒力0.2mlCVB1,10^-2,10^-3,10^-4 TCID50分别腹腔接种各20只BALB/C和C57BL/6小鼠;以及0.1ml CVB3 10^-6 TCID50腹腔接种28只BALB/C小鼠,共观察1~3周,制成实验性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观察其在血清肌酶、巨检和组织病理的改变。结果:发现0.3训毒力为10^-2(A组),10^-3(B组)和10^-4(C组)TCID50柯萨奇病毒B感染豚鼠纽,3周后仅少数豚鼠出现多发性肌炎的症状,但均能导致肌酶谱(CK,CK-MM,LDH和AST)异常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均P〈0.05),以B组升高值最高,但巨检肌肉无异常;4周后10^-3组(F组)豚鼠33.3%出现下肢瘫痪,巨检发现肌肉萎缩,弹性差,病理检查证实为多发性肌炎改变;3周与5周的CK和CK-MM升高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1031和P=0.1164)。单纯兔肌肉匀浆免疫(E组)也能导致豚鼠肌酶谱异常升高,但不如病毒感染后明显,也不引起股肌肉肌炎的病理改变。柯萨奇病毒B1和B3均不能诱导BALB/C和C57BL/6小鼠出现多发性肌炎改变。结论:柯萨奇病毒B1感染的毒力和病毒量与豚鼠多发性肌炎的发病相关,在感染5周后比较明显。本模型可作为研究人类多发性肌炎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人类肌炎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超声在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6例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36例患者37个病灶,超声共检出32例33个病灶,漏诊4例,超声检出率88.9%(32/36).瘤体大小1.0 cm× 0.8 cm~12.9 em× 11.3 cm,瘤体最大径≤2.0cm者12例,超声检出9例,检出率75.0%;病灶以均匀或较均匀低回声为主,占78.8%(26/33),其余7个为混合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12例,11例显示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丰富者8例,占66.7%(8/12).超声显示肿瘤位于胰头部11个,头颈部2个,胰体部6个,胰尾部11个,另外3个定位错误,定位诊断符合率81.1%(30/37).结论 超声对胰腺内分泌肿瘤定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复发或转移性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9例复发或转移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局部治疗及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10例患者复发或转移后再次行手术治疗;未手术的患者中,4例采用放射治疗,2例采用介入治疗,3例广泛转移者采用药物治疗(其中1例联合介入治疗)。19例患者随访7~79个月,中位随访43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94.7%(18/19),2年总生存率为73.7%(14/19)。结论:复发或转移性孤立性纤维瘤进展缓慢,以局部复发多见,也可出现远处转移;再次手术疗效可靠,不可切除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疗(介入或放疗)联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5.
3种常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单链构像多态性(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限制性酶切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优缺点。为不同条件下选择最适合的SNP检测方法提供借鉴。方法:DGGE、限制性酶切检测150例大肠癌APEX基因第3外显子,SSCP检测第5外显子,最后结果经直接测序验证。结果:DGGE检测出17例异常泳动条带;测序结果证实该17例均存在1247A→G的SNP;SSCP检测到57例异常条带;经直接测序证实38例有2197T→G的SNP;PCR-限制性酶切结果与DGGE所测结果完全吻合。结论:DGGE检测结果无假阳性,重复性好,准确率高。而且可判断基因型;SSCP简便易行.但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而且不能判断基因型;限制性酶切对SNP位点检测及基因分型均能进行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46.
<正>患者女性,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胸痛1个月。胸部CT示右肺上叶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大小3.6 cm×3.0 cm, 边缘见毛刺及胸膜牵拉;两侧肋骨、肩胛骨、胸骨体及部分腰椎骨质破坏;右侧乳腺有一肿块,大小2.4 cm×1.3 cm, 右侧腋窝及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行右侧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伴大汗腺化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可切除性评价的方法,试提出新的评判标准,分析该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法:搜集35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病例,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后行CTA成像。术前根据胰周血管受累周径及长度拟定的新CT评判标准,采用1、2a、2b、3a、3b和4级共6个等级进行评判,并同手术结果对照。以不可切除作为阳性、可切除作为阴性,分别分析各等级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绘制ROC曲线。比较以2级及2a级作为可切除性判断标准的差异,分析肿块不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35例患者中,切除16例,另19例不可切除。与手术结果对照,以1级、2a、2b、3a和3b级作为可切除性判断标准,肿块不可切除的敏感性分别为80.1%、86.4%、69.5%、55.6%和45.2%。ROC曲线显示以2a级作为CT可切除性判断标准为最佳临界点。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出现“泪滴征”或胰周小静脉的扩张、侧支血管形成的共5例,其中仅有“泪滴征”1例能够切除。结论:新的CT评判标准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可切除性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a级可以作为CT可切除性判断标准为最佳临界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2例后肾腺瘤大体形态,并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随访惠者并复习文献。结果:巨检肿瘤境界清楚;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文献报告WT1,CD57,CK7,AE1,CD56等抗体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鉴别其他易于混淆的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49.
目的:基于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数据,分析临床医生肿瘤诊断编码填写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实证效果。方法:结合我院《病案首页检索系统》与《病理报告系统》,筛查出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医院住院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C00-D48的病例,并对应核查病理报告结果,根据对应发现的肿瘤诊断编码错漏病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用同样的筛查方式,检索医院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后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住院病案首页中肿瘤诊断编码错漏例数。结果:2019年1月至7月,共采集12 382份病例,其中存在病理诊断编码错漏的病例有2 712份,错漏率在21.92%。2020年1月至7月11 872份病例中,错漏病例为1 272份,错漏率在10.7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诊断编码错漏率低于改进前,改善幅度11%。2019年病例数中,临床编码原则错误、病理结果不确定以及病理报告时间滞后产生的错漏合计为2 712份,分别占病例统计总量的12%、6%、4%。2020年因临床编码原则错误、病理结果不确定及病理报告时间滞后产生错误的情况都出现较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临床编码原则错误率减少了7%,因病理结果不确定、病理报告时间滞后产生错误率分别减少了3%、2%。结论:基于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实证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对临床医生肿瘤诊断编码质量的一系列改进措施实施,能明显提高肿瘤诊断编码的质量。  相似文献   
50.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造模周期短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模型,观察Hp对小鼠胃黏膜的损害程度,同时研究Hp感染是否促进亚硝基类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方法 94只Balb/c小鼠分为4组.第1组单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第2、3组小鼠用灌胃法定植Hp,第3组小鼠加用MNU灌胃;第4组为正常对照.36周后处死全部小鼠,分别用尿素酶、Giemsa染色和微需氧细菌培养检测Hp定植;H-E染色进行鼠胃黏膜病理诊断.结果 Balb/c小鼠Hp定植率达93.9%.Hp单一处理组中度以上炎症占100.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20.0%;而Hp和MNU联合处理组中度以上炎症占100.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23.1%,不典型增生占42.3%和57.7%(胃体和胃窦),并发现2只小鼠有低分化腺癌,占7.1%.Hp处理组和Hp MNU联合处理组在炎症程度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Hp感染小鼠模型,验证了Hp和胃癌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证实Hp在协同MNU致癌性中的作用,提示胃癌的发生并非Hp感染单一因素的结果,而和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